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胖子PK瘦子比食量比运动比肠道菌群啊

胖子PK瘦子比食量比运动比肠道菌群啊



生活中不乏重体力劳动的胖子,也总是有很多重度懒癌、贪吃不胖的瘦子,到底是什么决定了TA们的胖瘦呢?基因?食量?运动量?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其实都是肠道菌群惹的祸!

传统观点认为肥胖是由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共同决定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肠道菌群才是操控我们体型的「幕后黑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正确认识生活在我们肠道里的菌群,了解它们的「作战方式」,才能遏制肥胖的发生!

身体庞大的隐形「菌」团

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由心、肝、脾、肺、肾等这些看得见的器官组成,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隐形「菌」团,它们大部分在肠道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这个「大部队」赋予了人类自身所没有的很多功能,相当于身体后天获得的一个重要「器官」(刚出生时没有,出生后这个队伍逐渐壮大),与我们可谓是同呼吸、共命运。

人体的肠道如同「发酵罐」一般,不停地培育着大量细菌。肠道每年培养的细菌数量约为万亿,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这些细菌所包含的基因信息是人类基因组的倍,种类超过种以上。

肠道「菌」团种类繁多且数目庞大,它们各司其职,每个小「菌」都尽职尽责的管辖着自己的片区,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其中有上进党——「好」菌,为构建和谐肠道劳心劳力;但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坏」菌,破坏肠道治安,扰乱肠道环境!生活在肠道中的它们按照自己的「丛林法则」进行着优胜劣汰、新老传承。

肠道从作用上可以说是我们人体的「食品加工厂」,肠道内腔的表面积有~平方米,这厂房的面积还是不小的,细菌「工人」们就待在里面日夜不息、默默无闻地劳作着。

它们帮助人体处理复杂的食物,特别是通过酶的反应对难消化的多糖发酵而产生能量,并提供短链脂肪酸;许多酶的反应有微生物组的基因编码参与,可以生成氨基酸、维生素、H2、CO2,参与尿素与氨的转换等,这些物质的产生对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可以抵御病原菌的侵袭,阻断其黏附作用,并剌激分泌型IgA的产生。

因此肠道「菌」团在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角色重要,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长肉肉背后有大故事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食物是能量的载体,我们每天吃进体内的鸡鸭鱼肉大饺子到了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作用后就变成了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全部供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不会发生能量囤积,人也就不会变胖。可一旦我们每日摄入体内的热量供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后,还有盈余的话,就会出现能量囤积,而能量会以脂肪小液滴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脂肪细胞被越撑越大,人也就变得圆润了!

长肉肉的原因就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失衡,可能量失衡难道仅仅只是大家说的“吃得多,动得少”造成的吗?上面说了半天的「菌」团,难道和长肉肉有关系?

对,让你说对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真凭实据:

早在年科学家就发现使用低剂量抗菌素喂养家禽家畜,可以加快生长,增加体重。临床对营养不良、早产、囊性纤维化等患儿应用抗菌素,也发现有增加体重的作用。这是因为肠道整体菌群富集少与体重指数增加密切相关,抗菌素的使用减少肠道菌群数量与种类可能与肥胖发生相关。

进一步的研究还要从小白鼠说起,无菌小鼠即便进食量增加或是直接喂养高脂高糖饲料,也不易发生肥胖;如果给无菌小鼠移植来自肥胖小鼠的粪便以后,即使是少吃多动,依然在2周内出现胰岛素抵抗、脂肪增加的现象。

类似的结果也在人体研究中得以证实,肥胖个体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数量比正常人少,而厚壁菌门较多。

中国科学家发现导致人体肥胖的元凶是“致胖菌”——阴沟肠杆菌,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发现,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年6月8日这个成果登上了全球最权威的美国《科学》期刊。

可见,肥胖的发生似乎与食物能量摄入无关而与肠道菌群有关;肠道菌群的存在可以通过提高食物的利用率来达到增加体内脂肪聚集和体重的作用。这类细菌又被形象地称为「肥胖型细菌」,如阴沟肠杆菌,史氏甲烷短杆菌、厚壁菌等。

肉肉与细菌的纠缠

禁食诱导脂肪因子,具有调节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氧化,通过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来减少脂肪的贮存。无菌小鼠移植来自肥胖小鼠的粪便以后,禁食诱导脂肪因子产生抑制,血甘油三酯的比例明显增加并贮存在脂肪组织内。人体禁食诱导脂肪因子水平与脂肪酸的水平和脂肪组织的脂解有关,也是人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物质,肠道菌群干预其产生从而导致肥胖。

此外,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实际是一种长期低水平的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产生的「内毒素血症」可能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肠道细菌中的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具有内毒素作用,破坏肠道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发内毒素血症,导致低水平的炎症反应,导致肥胖。

我的菌团谁做主

肠道菌群从出生时无菌到细菌定植(生后0-7天),从以需氧菌为主到厌氧菌的大量定植(生后7天-4个月);通常1-2岁随着断奶(高脂肪奶向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转变)的进行,肠道菌群趋于成熟,于3岁时在组成方面接近成年。

什么样的地种什么样的苗,因此肠道菌群种类受到人体自身基因的一定影响,同时肠道菌还可以通过母代传递给子代。

但是遗传背景对「菌」团的决定权小于12%,而真正的决定权在于我们日常的饮食,这个份额约占到了57%。

食物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之本,一个人的一生要吃进去约60吨的食物,是我们自身重量的近倍,食物将环境的信息传递给身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吧。因此,食物过少、过多及搭配不合理都会影响到肠道菌群,使其种类发生改变,影响了人体的代谢能力。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不合理,高脂肪、高糖分、低营养素的食物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会滋生大量的与代谢负相关的有害菌,如“致胖菌”——阴沟肠杆菌,它们在体内通过发酵作用产生发酵物质,参与到代谢过程,降低人体的代谢水平,一旦人体的代谢水平降低了,就容易出现能量囤积,发生肥胖的风险也就高了。

但适当控制饮食后,肠道拟杆菌门比率增加,厚壁菌门比例下降;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恢复正常饮食后第4周,肠道菌群中出现有益菌增多、有害菌减少,第10周时就可以建立健康的肠道「菌」团,随之代谢逐渐得到改善。

「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看来饮食才是决定我们是否拥有健康的「菌」团的重要因素,所以有肥胖困扰的人士在减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yf/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