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



对于猪场来说,病原感染的母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因为母猪在整个哺乳期间会释放具有毒力或无毒力的菌株,所以细菌在此期间会在仔猪体内不断增殖。然而,因为母猪排菌的频率很低,菌株只在一小部分仔猪体内增殖,使这些猪只免疫力得以不断提升,最后成为亚临床携带者。而其他猪只因为母源抗体保护而不被致病菌株所感染。但是断奶后(5~6周龄)随着母源抗体水平下降,且断奶后应激的增加,亚临床携带者排菌的频率增加,病原攻击哺乳期间没有被致病菌感染旳猪只,这些猪只既不能被母源抗体保护也不能被他们感染后自己所产生的抗体所保护。从而这种疾病经常在断奶后5~6周时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有些保育舍内断奶最初2周时就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并一直持续到肥育期早期,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对于病原来说,副猪嗜血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最早可从1周龄仔猪鼻腔分离到,通常可以从健康猪的鼻分泌物和气管黏液中分离出该菌;也可以从发病猪的肺胀分离到,但从健康猪的肺脏很难分离到。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仍未有确切证据表明该病可以间接传播。一般来说致病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主要通过引种方式传播至新的猪场,如果一个抗原性不同的强毒株被引入,可以造成已经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场再次爆发该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曾经被认为是由于仔猪应激反应而引起的散发性疾病,然而副猪嗜血杆菌在健康猪群及无特定病原体(SPF)猪群中,却可以造成该病的爆发,甚至引起大流行。目前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曾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引发仔猪保育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断奶的仔猪,在缺乏母源抗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后期感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的致病力也是影响感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副猪嗜血杆菌可以作为猪呼吸系统的直接致病菌,也可以是条件性致病菌,且常与猪的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被推测为一种导致肺炎的条件性致病菌,只有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导致疾病。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感染猪,继而感染血清4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时,上述协同关系表现的十分明显,因此推测可能是因为PRV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早期感染鼻腔可以增强副猪嗜血杆菌在鼻腔移生。

蔡旭旺等研究报道~年中国17个省的猪场内副猪嗜血杆菌与其它病原菌的共感染情况,结果表明: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病例中34.4%仅感染副猪嗜血杆菌、37.7%感染2种细菌、24.0%感染3种细菌、38.3%感染4种细菌,其中与副猪嗜血杆菌协同感染的猪链球菌占30.6%、大肠杆菌占21.9%、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占21.3%、多杀性巴氏杆菌占14.2%、肠道沙门氏菌占4.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8%,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占1.1%。

Solano等用蓝耳病毒(PRRSV)感染易感猪,再用副猪嗜血杆菌气管内攻毒,与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的试验组比较,发现并没有加重细菌性多发性浆膜炎。研究结果显示:短期感染PRRSV,对肺泡巨唾细胞摄入副猪嗜血杆菌没有影响。但是在感染后期(PRRSV感染后h和h),感染PRRSV的猪的巨噬细胞杀死副猪嗜血杆菌和产生超氧化离子的能力显著降低。体外感染PRRSV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肺脏巨噬细胞(PAMs)超微结构分析表明,双重感染细胞的吞噬体和吞噬溶酶体的数量会增加,但感染PRRSV对PAMs吞噬副猪嗜血杆菌没有明显的影响。Segales等用免疫组化研究PRRSV和副猪嗜血杆菌在实验感染猪体内的分布和定位,发现副猪嗜血杆菌在感染和未感染PRRSV的猪的组织内的分布和定位没有区别。这些结果说明先感染PRRSV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没有影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Pijoan和Oliveira等认为,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流行与仔猪断奶时间及PRRSV感染关系密切,即副猪嗜血杆菌在仔猪保育期死亡中的作用分为原发性病原体和继发性病原体。

但副猪嗜血杆菌作为造成保育期内仔猪死亡的继发性病原菌,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虽然有文献报道PRRSV的感染对于HPS的感染没有影响。但临床经验表明保育舍内流行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时,副猪嗜血杆菌导致的仔猪死亡率会增高。PRRSV的感染会破坏肺泡巨噬细胞,且会引起鼻腔黏膜炎症,从而破坏非特异性呼吸道防御机制,因而使猪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Narita等研究了猪感染PRV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4型引发肺炎的致病机制。猪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后能形成坏死性细支气管炎和肺泡炎,PRV抗原密集于坏死灶中央,并且有时被大量的副猪嗜血杆菌抗原包围。PRV感染可能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使副猪嗜血杆菌在肺脏大量增殖。Kim等研究了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混合感染的各种微生物及其引起猪的病理变化。大多数病例(病例,占85%)为双重感染,并且猪圆环病毒(PCV~2)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最为普遍(43病例,占32.3%)。副猪嗜血杆菌常与猪的其他几种重要病原体协同感染,目前已发现还可以与猪流感病毒、支原体引起混合感染。在这些感染中,副猪嗜血杆菌是作为诱发因素还是继发感染,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仍集中于对血清分型的研究。血清分型的原理是基于热稳定可溶性抗原的琼脂扩散实验。

年,Bakos等发现了副猪嗜血杆菌的4个血清型并分别命名为A~D。随后Mororumi和Nicolet发现了7个血清型(1~7),Kielstein等在此基础上又发现了另外6个血清型(Jena6~Jena12);Kielstein和Rapp~Gabrielson也发现了5个血清型(ND1~ND5)。基于特异性的兔抗血清的免疫扩散实验,Kielstein和Rapp~Gabrielson建议重新界定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原来发现的血清型1~7仍然保持不变,血清型Jena和ND重新做了鉴定命名为血清型8~15,目前已经15个国际公认的血清型得到鉴定。

临床诊断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尸体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要实验室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被毛粗乱、皮肤发绀、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神经症状。本病急性感染病例经常出现高烧(41.5℃)、咳嗽、腹式呼吸、关节肿胀和神经症状(如四肢划水状、全身颤抖)并伴随多发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慢性感染将由于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导致生长缓慢。也有报道显示即使出现严重的卡他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甚至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也可能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嗽的临床症状。

文/普莱柯猪苗技术部

相关推荐:

◆专题:关于副猪嗜血杆菌,你了解多少?

◆副猪嗜血杆菌二价灭活疫苗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及建立坚实免疫的关键点

◆一起规模猪场蓝耳、猪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整体控制措施

◆仔猪的健康管理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yf/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