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一例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治报告
一例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治报告
年3月下旬,某存栏母猪头猪场,出生3日龄仔猪陆续发病,主诉病猪突然倒地、尖叫、口吐泡沫,体温41℃,粪便以黄红色、褐色、带有血液的稀粪为多,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后肢及尾部皮毛。病程短,发病急,患病仔猪部分2~3个小时后死亡。部分无任何先兆而突然死亡。该场1周内发病15头,死亡9头。
剖检可见
①、胃膨胀,粘膜脱落,胃壁变薄,胃底有出血斑;
②、肠道出血和鼓气明显,见空肠呈深红色,病变和正常肠段两端界限明显,肠内充满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且夹有多量气泡。肠黏膜潮红、肿胀、出血、呈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腹腔内有多量红黄色积液。
③、肝有出血点,质脆。脾脏边缘和肾皮质部有小点出血(见下图)。
送检病猪CSFV、PRV经PCR检测均为阴性。病猪肠道分离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具荚膜的粗壮杆菌,经实验室检测,鉴定为魏氏梭菌,应用纸片法对分离菌做药敏试验,结果为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强力霉素中度敏感。根据临床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
魏氏梭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气候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经问诊,该场发病主要原因为近期白天持续高温,晚上突然降雨,雨水进入栏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调,使得肠道内原有的魏氏梭菌大量繁殖引起发病。
本病常见于1-3日龄仔猪,很多病例常来不及治疗而死亡,猪场一旦发病,应对来得及发现的病猪及时隔离,并结合药敏实验,采用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对该病的防治重在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场消毒及生物安全,定期用生石灰、氯制剂消毒药水进行环境和饮水消毒;同时,加强饲养与产房管理,母猪接生前清洗乳头,可减少本病的发生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