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学术前沿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
学术前沿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消化内科谭蓓钱佳鸣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目前认为是肠道微生物刺激引发遗传易感个体对肠道共生菌的异常免疫应答所造成的肠道损伤。
伴随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菌药物和益生菌可以通过减少有害菌和重建有益菌群,对IBD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发挥一定作用。
一、正常人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肠道是体内正常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人体的肠道菌群具有数量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主要菌群在(~)/g以上,主要为原籍菌或常驻菌,包括拟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对宿主发挥生理功能。次要菌群数量在(~)/g以下,主要为外籍菌或过路菌,包括肠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可能有潜在致病性。乳杆菌虽为次要菌群,但对宿主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作用。
过去,传统微生物鉴定方法包括培养法和形态学法,不仅耗时长、特异性差、灵敏度低,而且可培养细菌仅占l%~10%。之后,分子生物学技术16SrDNA和rRNA的方法得以开展,它是利用细菌可变区序列的差异对不同菌属和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可以高分辨地从遗传水平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新近,宏基因组学技术将肠道菌群的研究带入了新时代,提取人类肠道全部微生物DNA,种类高达余种,78%为新发现种类,为解析人类健康、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IBD是发生在肠道的疾病,菌群的变化在所难免。早期研究提示UC和CD多发生于存在高浓度肠道细菌的结肠和末段回肠,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济南哪里治疗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