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对症下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治疗该如
对症下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治疗该如
传统泻剂走下“神坛”,促分泌剂“后浪”来袭~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根据排便习惯的改变,IBS可分为便秘型IBS(IBSwithconstipation,IBS-C)、腹泻型IBS(IBSwithdiarrhea,IBS-D)、混合型IBS(IBSwithmixedsymptomology,IBS-M)和未定型IBS(unclassifiedIBS)四个亚型[1]。在全球范围内,IBS患病率从1.1%至45.0%不等,而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其中15%为IBS-C,女性IBS患病率略高于男性[2-3]。也就是说,在我国,至少有万患者正面临着IBS-C的困扰。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更新了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3],根据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对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治等进行了修订。年,国际上较为权威的美国胃肠病学院(ACG)也更新了IBS疾病管理指南[4],又带来了一些对于IBS诊治的新认识。针对以上两份指南共识,我们来分析一下IBS-C的治疗选择。01.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是动了谁的“奶酪”?IBS-C是IBS的亚型之一,与排便相关的腹痛、腹部不适是IBC的主要临床表现,IBS-C患者在上述表现的基础上,粪便性状也有其特点,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糊状或水样粪25%[5]。图1:Bristol粪便分型中1~3型外观,图源CabotHealth,BristolStoolChart引起IBS-C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引起IBS发病的可能因素包括肠道动力异常(结肠为主)、内脏高敏感(包括对结直肠扩张刺激敏感、疼痛阈值降低等)、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刺激的感知异常和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3]。其中,胃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IBS-C内脏高敏感的患者而言,哪怕肠道中一个正常的气体通过他们都可能感觉到疼痛[6],因此治疗上需要更加有的放矢。02.对症下药,IBS-C可以这样治疗IBS因其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且目前无法“治愈”,目前的诊治要点为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恢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而非治愈疾病[3]。总的来看,IBS-C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调整相关的生活方式对改善IBS症状有益[3]。如减少烟酒摄入、注意休息、充足睡眠等行为改善,每周3~5次高负荷的体格锻炼,坚持12周后,可明显阻止IBS-C症状恶化[3]。在药物治疗方面,既往以泻药、解痉剂为主,但随着对IBS-C发病机制、各类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改善,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泻剂和解痉剂存在局限性
传统治疗便秘的泻剂主要包括容积性泻剂、刺激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其中,聚乙二醇(PEG)泻药是一种渗透型泻剂,安全性较高,在便秘治疗中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然而,既往研究表明,容积性泻剂可能加重腹胀和腹痛症状[7],刺激性泻剂可导致腹部绞痛[7],渗透性泻剂中,乳果糖可增加腹胀症状[7]。因此这类药物用于治疗IBS-C时,仅能缓解便秘症状,不能改善腹部症状,甚至还会增加腹胀症状。年ACG指南[4]不建议使用聚乙二醇来改善IBS患者的整体症状(低质量水平证据,仅做低级别推荐)。因此在对症下药时,除解决便秘外,还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