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肠道菌群多少疾病与你有瓜葛

肠道菌群多少疾病与你有瓜葛



在年,科技期刊上关于肠道菌群研究的报道一如既往地火爆,新发表的文献数量比前一年剧增。这预示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对肠道菌群研究加大了投入,使产出量迅猛增加。这也让人类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为合理的疾病干预不断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比如美国Goldszmid博士发现化疗药环磷酰胺的抗癌效果有赖于肠道细菌。中国房静远实验室发现了一种帮助大肠癌肿瘤细胞对抗化疗的细菌,会让化疗效果变差。法国Zitvogel教授的实验室则发现,肠道内艾克曼菌比较多的肿瘤病人,对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更好。

科学家爱上肠道小细菌

有研究显示,癌症的PD-1免疫治疗方法,就像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有时灵有时不灵,而且总体有效率很低。幸运的是,现在发现这很可能和肠道菌群中部分细菌(比如艾克曼菌)的存在有关。如果同时使用抗生素,会杀死部分增加化疗反应的好细菌。Zitvogel教授的研究发现,仅仅停止使用抗生素,就会让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增加15%。

再进一步研究可能会鉴定出哪些细菌对PD-1免疫治疗有帮助。也许未来的免疫治疗,需要先行调整肠道菌群状态,人为增加帮助抗癌的细菌,才能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过去一年,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肠道细菌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本质和个体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可能肇始于肠道菌群的不同。很可能免疫功能本身的差异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它同样也会导致人体对疾病治疗的反应不同。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我们老祖宗的很多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个“天”实际上就包括细菌。自然界里遍布着形形色色的细菌,同时也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慢病增多让人类反思

曾几何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后来我们盖起房屋、组成村落、建起城市,似乎离自然越来越远。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把我们推离了自然。不幸的是,各种各样的疾病同时也在纷纷降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自闭症、克罗恩病等,像波涛汹涌的海水,席卷着整个世界。

人们追根溯源,才恍然大悟:我们抛弃了自然,自然也抛弃了我们,不再有“天人合一”,疾病纷至沓来。我们发现,失调的肠道菌群也是引起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重新认识微生态系统

实际上,自古以来细菌就存在了。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们就与人类组成一个不离不弃、平衡而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都与体内细胞、同类细菌,形成一个个的微生态系统。这些微生态系统内的菌群平衡很微妙,也很精巧,共同守护着人体的健康,任何强行剥夺这种平衡的做法,都会损害人体健康。

这些细菌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人体进行着深度融合。它们从肠道出发,与众多的组织、器官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肠道和肝脏之间,肠道和大脑之间,肠道和肺脏、骨骼、血液系统等组织器官之间……正是在这种有益对话的基础上,人体才表现得平衡而健康。

我们甚至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知道了中医古籍中所言“肺与大肠相表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想见,很多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也会影响人类的肠道菌群:它们会增加一部分细菌的数量,同时抑制另外一部分的数量,通过菌群的变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单分子化学物质二甲双胍,就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那么有巨大数量分子的中草药,一定会对肠道菌群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由此发散,如果我们可以发起一个中药和肠菌相互影响的研究项目,用现代科技方法来解读和阐释中医理论,或许能让它们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应用。

毕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几乎与所有组织器官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代谢到信号传递,甚至组织器官内部就有细菌。展望未来的研究,必将会发现这些细菌可以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更多证据,而且也将会提供更为强大的治疗靶点。也许某种细菌对人体不好也不坏,但是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人为地引入某些特别的酶,或者具有某种功能的细菌,将会赋予人体某些特别功能,对人体的抗病能力将非常有帮助。

年5月,美国已把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使之与脑科学、癌症登月计划并列。目前美国正在开展的,涉及消化、代谢、免疫、肿瘤等50余种大病、慢病的肠道菌群药物临床研究有余种。我们坚信,未来的个性化治疗必定会是构建在肠道菌群的基础上。对这个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肠道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以后是如何导致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对很多慢性病的调理,或许将离不开肠道菌群。(文/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杜玮南)

更多微生态治疗科

将破茧而出

粪菌移植(简称FMT),是用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治疗疾病,在年被认为是世界十大医学突破技术,近五年来快速发展,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数万人。特别是对抗菌药导致的菌群失调,显示了非常突出的疗效,已经被写入美国临床治疗指南。

粪菌移植是菌群移植技术中的一种。时至今日,全世界粪菌移植治疗的疾病已有20余种通过了注册,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骨髓移植后肠道排斥反应、顽固性便秘、癫痫、难治性尿路感染等。

看上去这些疾病或者疾病的某个阶段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核心的联系是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显示,用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是救治这些疾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比如,顽固性的尿路感染,当用抗菌药很难治疗的时候,可用粪菌移植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最终实现治愈尿道感染。我们在超过例粪菌移植病例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发现,如果病人合并尿路感染,不需要用药物专门治疗,只需耐心等候即可。当完成粪菌移植治疗后,这些患者的尿路感染问题会同步得到解决。

尽管如此,一些问题仍然有待研究解决。比如,粪菌移植治疗时面临安全性问题。一直以来,医学专业杂志报道的因粪菌移植引发的不良事件纷繁芜杂。综合分析这些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报道的FMT不良事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粪菌移植发生并发症(或不良事件),主要与把FMT看得过于简单并用简单方法(泛指相关方法学)开展FMT有关;最容易发生不良事件的受者是免疫状态差和肠道屏障破坏严重的患者。因此,在进行粪菌移植时,需要严格、规范、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流程和临床方案做支撑。我们要以生产药品、建设血站的态度去严格对待粪菌移植技术。

同时,要整合多种现代科技,用智能机器代替人工处理粪便,依靠高级别净化条件完成全部实验室过程,选择最优给入途径和救治流程,可以从整体上满足临床治疗所涉及的伦理、生物安全、质控、视觉、嗅觉、心理、受者需求等条件。粪菌移植重点在实现移植菌群上,避免移植粪便,更要避免移植风险,这才是粪菌移植的技术核心。

由此可见,粪菌移植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技术体系。当然,即使在GMP体系条件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也不可能实现重复生产,不可能成为药品。因此,医院应将其定位为医疗技术,像管理输血一样进行管理。

年,中国已有5家医院成立了微生态治疗科,探索这一新技术。医院的微生态治疗科或者菌群移植科将会越来越多。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面向全国实施的异地救援,医院医院,说明大家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呼吁,研究者和科技企业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法规有门槛限制,只允许医疗机构开展非营利性技术服务。这将从根本上保障这个新兴领域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文/南京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张发明)

编辑制作:胡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zs/11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