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10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0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今天是第期日报。
Lancet:一文读懂功能性胃肠病(综述)Lancet[IF:60.]
①功能性胃肠病(FGID)可影响多达40%的人,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疾病;②其病理生理学很复杂,主要涉及双向肠脑互作失调,常有心理共病;③其它参与FGID疾病发生的因素还有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免疫功能改变(低度肠道炎症、肠道通透性增加、免疫活化)、内脏高敏和胃肠动力异常;④FGID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和对其它疾病的排除;⑤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管理,同时考虑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并对心理共病进行治疗。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advancesinunderstandingandmanagement10-10,doi:10./S-(20)-2
Lancet近期发表重磅功能性胃肠病(FGID)系列综述,一共3篇。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一篇综述,文章对FGI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明确指出了肠-脑互作障碍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阐述了FGID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型和肠道免疫激活模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结合该系列的另外两篇综述一同阅读。(
mildbreeze)Lancet:一文+一图读懂肠易激综合征(综述)Lancet[IF:60.]
①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约5-10%,症状包括腹部疼痛,伴有大便性状或次数的改变;②急性肠道感染是明确的风险因素,心理共病患者和年轻成年女性也有更高的IBS风险;③IBS可源于肠脑沟通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内脏高敏和大脑变化,遗传、菌群失调、粘膜和免疫功能紊乱等也是潜在因素;④没有报警症状时,可根据临床病史进行检查和诊断;⑤共情是治疗的关键,其它疗法包括教育、饮食干预、可溶性纤维等,严重者可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2-Irritablebowelsyndrome10-10,doi:10./S-(20)-8
本文是Lancet近期发表的功能性胃病系列综述的第2篇,这篇综述主要讲解了肠易激综合征,从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和诊断、对患者的影响、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并专门制作了精美的图片能让人一目了然的抓住文章的精华所在,我们特别将其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
mildbreeze)Lancet:一文+一图读懂功能性消化不良(综述)Lancet[IF:60.]
①约16%的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以无器质性病变的上腹痛和餐后不适等症状为特征;②风险因素有心理共病、急性胃肠炎、女性、吸烟、非甾体抗炎药物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③FD可与肠脑轴紊乱有关,导致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以及菌群、粘膜和免疫功能及大脑生理过程的改变;④内镜检查应限于≥55岁或有其它症状者(如体重减轻、呕吐);⑤可采用Hp根除术、PPI、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和中枢神经药物等进行治疗。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3-Functionaldyspepsia10-10,doi:10./S-(20)-4
本文是Lancet近期发表的功能性胃病系列综述的第3篇,这篇综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专门制作了精美的图片能让人一目了然的抓住文章的精华所在,我们特别将其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
mildbreeze)Nature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肠道菌群-脑轴(综述)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IF:34.]
①肠道菌群-脑轴主要包括3条互作途径;②化学信号:菌群可通过SCFA等代谢物、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GABA和5-HT等神经递质浓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神经系统;③神经途径:菌群及其代谢物能作用于迷走神经和肠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行为;④免疫系统:小胶质细胞和系统性细胞因子(炎症水平)有关键介导作用;⑤这些途径可参与自闭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阿尔茨海默、多发性硬化)和情绪疾病(应激、抑郁和焦虑)等神经相关疾病病理。
Thegutmicrobiota–brainaxisinbehaviourandbraindisorders10-22,doi:10./s---0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沟通(肠道菌群-脑轴)在维持胃肠道、大脑和菌群的稳态中有重要作用。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重磅综述,主要讨论了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涉及多个生物系统的互作途径,以及肠道菌群在多种神经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我们特别将其中的配图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涨知识。(
mildbreeze)NatureReviews:全面解析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互作(综述)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IF:34.]
①菌群水解复合碳水化合物、蛋白、粘液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氨基酸、胆酸等代谢产物,与宿主互作;②SCFA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影响肠道功能、激素分泌等,与代谢疾病相关;③色氨酸通过蛋白合成、直接转化及犬尿氨酸、5-羟色胺途径,产生NAD+等衍生物,其中吲哚可激活芳香烃受体调节免疫反应;④次级胆酸通过FXR等受体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分化,与减肥手术效果相关;⑤菌群通过维生素、胆碱代谢,影响宿主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
Gutmicrobialmetabolitesasmulti-kingdomintermediates09-23,doi:10./s---4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作为宿主与微生物互作的媒介,影响人类生理、病理。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发表的文章概述了支链、短链脂肪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维生素及单碳代谢物几大类产物的代谢途径,与宿主的互作。介绍了以核磁共振、质谱为基础的代谢组学,并提出表观基因组在此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作者指出由于宿主和菌群间的共代谢复杂、深化,目前的技术方法还难以追溯具体代谢产物的人、菌来源,是挑战也是机遇。(
solo)NatureReviews:一文读懂肠上皮细胞(综述)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IF:55.47]
①肠上皮细胞可分为6种分化的细胞谱系,包括肠细胞、M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Tuft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各有不同的功能;②肠隐窝底部的柱状细胞(CBC)是肠上皮中的主力干细胞,Lgr5是其标志物,受WNT、BMP、Notch、EGF等肠道间质和上皮细胞信号的调控,产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肠上皮细胞;③除Lgr5+CBC,肠上皮中也存在“后备”干细胞(如+4位细胞和其它特化的祖细胞),在损伤修复时能发挥干细胞作用。
Cellfatespecificationanddifferentiationintheadultmammalianintestine09-21,doi:10./s---0
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近期发表综述,介绍了肠上皮细胞的类型和功能、肠道干细胞巢和由损伤/再生信号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可塑性,详细总结了调控不同肠上皮细胞谱系特化/分化的细胞和信号机制。(
mildbreeze)NatureReviews: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创新进展(综述)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IF:34.]
①尽管大部分微生物目前难以被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但是要研究环境、人体共生古菌、细菌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进化学功能,需要依赖微生物细胞分离和培养;②制约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因素包括复杂且不确定的培养条件、缺乏复苏休眠微生物的手段、微生物的生存依赖于微生物间共生或接触关系、原始环境中微生物丰度低等;③创新的培养方法包括基于膜扩散的培养方法、微流控培养方法和基于细胞分选的培养方法,部分技术已成功用于分离新微生物。
Innovationstoculturingtheunculturedmicrobialmajority10-22,doi:10./s---8
虽然测序技术的开发使得微生物研究可以脱离单菌株操作,但是深入的机制研究依然需要单菌株分离和培养。本综述总结了目前急需创新培养方法的微生物研究领域,归纳了制约现有菌株分离、鉴定、培养的因素,并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一系列创新分离鉴定方法,对于经典微生物学、新兴微生态学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周旸)Nature:菌群对肠道生发中心的B细胞选择有何影响?Nature[IF:42.]
①富含菌群的SPF小鼠中,肠道相关生发中心(gaGC)B细胞周转率较快,但高优势B细胞克隆选择较少见(仅5-10%的gaGC有高优势克隆),且其抗体与共生菌的结合性增强;②而在无菌小鼠中,gaGC的B细胞选择被大大加速,超半数的gaGC中有高优势B细胞克隆,且不同个体间常见共有的优势克隆型,其抗体不识别食物、菌群等的常见抗原;③给无菌小鼠定植含12个菌株的菌群,不能消除这些共有克隆型,但能诱导由抗原驱动选择的识别共生菌的B细胞克隆。
TunabledynamicsofBcellselectioningutgerminalcentres10-28,doi:10./s---9
生发中心是B细胞产生对各种抗原具有高亲和力抗体的一种组织结构,通常在淋巴器官中短暂形成以应对感染或免疫接种。然而,在与肠道有关的淋巴器官中,生发中心是长期存在的。这些肠道相关生发中心(gaGC)能支持针对肠道感染和免疫的靶向性抗体反应,并在稳态下受到来自食物和菌群的持续和多样的抗原刺激。在稳态下,gaGC中是否会发生B细胞选择和抗体亲和力成熟,尚不十分清楚。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并表明根据肠道菌群的存在与否和复杂性,B细胞选择的频率和优势克隆会存在很大差异。(
mildbreeze)Nature:怀孕吃得多,可能是肠神经功能被重塑Nature[IF:42.]
①成年果蝇肠道中的嗉囊(类似胃的器官)受来自脑部的、表达抑肌肽(Ms,使昆虫肌肉松弛的神经肽)的神经支配;②雌性果蝇交配后,类固醇(蜕皮素)和肠内分泌激素(鞣化激素)作用于脑中的Ms神经元,对其进行功能重塑,使这些神经元释放Ms到嗉囊肌肉;③这能增强嗉囊的动态扩张能力,提高其抽吸力,从而增加交配后雌果蝇的摄食量,提高繁殖力;④这种在繁殖期间特异性活化的肠神经功能,在促进母体增加食物摄入中发挥关键作用。
Entericneuronsincreasematernalfoodintakeduringreproduction10-28,doi:10./s---8
雌性动物在怀孕期间会增加食物摄入量,Natur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雌果蝇交配后,支配肠道的一类神经会发生功能重塑,通过调节嗉囊的扩张来增加果蝇的进食量,提高其繁殖力。在人体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受生殖信号(比如生殖激素,以及在孕期改变的肠内分泌激素)调控从而促进摄食的神经机制,值得探索。(
mildbreeze)Nature:用类器官研究肠道再生中的关键通路Nature[IF:42.]
①开发一种基于图像的筛选平台,分析个靶点明确的化合物对小鼠肠道类器官表型的影响;②鉴定出7种主要的肠道类器官表型(细分为15类),并推断、构建了调控肠道类器官发育和自组织的功能性基因互作图谱;③视黄酸信号在调控类器官再生表型上有重要作用,控制细胞离开再生状态,并驱动肠细胞分化;④内源性视黄酸代谢参与起始调控肠上皮细胞命运转换的转录程序,用类视黄醇X受体抑制剂进行短暂处理能改善小鼠肠道再生。
Phenotypiclandscapeofintestinalorganoidregeneration10-07,doi:10./s---9
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个基于肠道类器官的筛选平台,通过研究靶点明确的化合物对类器官表型的影响,绘制了调控肠道发育和再生的遗传互作图谱,并发现视黄酸代谢在维持肠道再生和稳态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而类视黄醇X受体的抑制剂能促进小鼠的肠道再生。(
mildbreeze)Nature:靶向STAT3的棕榈酰化循环,或能治疗IBDNature[IF:42.]
①STAT3是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其Cys能发生可逆的棕榈酰化过程;②棕榈酰转移酶DHHC7能使STAT3发生棕榈酰化,促进其膜定位和磷酸化(p-STAT3);③而酰基蛋白硫酯酶2(APT2)使p-STAT3发生去棕榈酰化,促进其入核驱动下游基因转录;④这种棕榈酰化-去棕榈酰化循环能增强STAT3活化,促进TH17细胞分化;⑤DHHC7和APT2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上调;⑥小鼠模型中,用药物抑制APT2或敲除编码DHHC7的基因,能够减轻IBD症状。
ASTAT3palmitoylationcyclepromotesTH17differentiationandcolitis10-07,doi:10./s---2
辅助性T细胞17(TH17)参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磷酸化的STAT3是促进TH17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康奈尔大学HeningLin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可逆的STAT3棕榈酰化修饰对其功能的调控,以及在IBD中的作用,为治疗IBD等疾病带来新启示。(
mildbreeze)Science:重新认识结肠黏液层及其对菌群的调控Science[IF:41.]
①小鼠结肠黏液含2种不同O-糖基化的黏蛋白2(Muc2),各由近端和远端结肠的杯状细胞分泌,并在结肠内先后包裹住含有菌群的粪团,形成封闭的菌群生态系统;②源于近端结肠的黏液为菌群提供生态位,并形成分隔菌群与肠粘膜的主要屏障,远端结肠产生的黏液构成次要屏障,从而限制菌群与肠粘膜的接触,减少肠炎易感性;③菌群能诱导近端结肠分泌Muc2包裹自身,这些富含O-聚糖的黏液也反过来调节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结肠粘膜基因表达。
Proximalcolon–derivedO-glycosylatedmucusencapsulatesandmodulatesthemicrobiota10-23,doi:10./science.aay
肠上皮会分泌由黏蛋白组成的黏液,将肠道菌群与肠粘膜分隔开来。此前的模型认为,结肠中的黏液主要是由远端结肠产生并紧密黏附在肠上皮外,形成一道连续的屏障,为菌群提供生态位的同时也保护肠上皮。然而,Science最新发表的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LijunXia团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模型。该研究发现,结肠内的菌群和粪便物质会被近端和远端结肠分泌的黏液依次包裹住,形成一个个封闭的粪团。其中,近端结肠分泌的富含O-聚糖的黏液,不仅直接接触菌群为其提供生态位、调节菌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还是限制菌群与肠粘膜接触的主要屏障,在维持宿主-菌群的健康互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mildbreeze)Science:有辐射防护作用的肠道细菌和代谢物Science[IF:41.]
①在高剂量辐射后活到正常寿命的幸存小鼠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且其菌群能保护受体小鼠抵抗辐射;②这种辐射保护作用与菌群中的毛螺菌科和肠球菌科成员的增加相关,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中也有相似发现;③定植这两类细菌能保护小鼠抵抗辐射,促进造血、缓解胃肠损伤;④菌群产生的SCFA(特别是丙酸)能通过减轻造血和胃肠组织的DNA损伤和活性氧释放,帮助小鼠抵抗辐射,色氨酸代谢物I3A和犬尿酸也有长效的保护作用。
Multi-omicsanalysesofradiationsurvivorsidentifyradioprotectivemicrobesandmetabolites10-30,doi:10./science.aay
辐射会导致造血和胃肠道等多组织器官损伤。此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与辐射损伤存在关联。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高剂量辐射后的长期幸存小鼠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其中丰度升高的毛螺菌科和肠球菌科成员能发挥辐射保护作用,减轻辐射后的造血和胃肠道组织损伤。进一步研究表明,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特别是丙酸)和特定色氨酸代谢物,一定程度上介导了菌群对辐射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为治疗辐射损伤、减轻癌症放疗的毒副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mildbreeze)Cell:母亲的便便可“修正”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Cell[IF:38.]
①纳入7名剖腹产(CS)孕妇,收集分娩前3周的粪便样本,在出生后首次哺乳时,为其婴儿进行3.5mg的母亲粪菌移植(FMT),随访3个月;②FMT没有对婴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③FMT后,特定细菌在婴儿中出现选择性的富集生长;④FMT-CS婴儿的菌群组成和发育情况与CS婴儿不同,而与阴道分娩婴儿相似,CS婴儿中的菌群多样性降低以及拟杆菌和双歧杆菌不足的问题,能被FMT有效修复;⑤涂抹母亲阴道拭子的婴儿,其肠道菌群与阴道分娩婴儿并不相似。
Maternal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inCesarean-BornInfantsRapidlyRestoresNormalGutMicrobialDevelopment:AProof-of-ConceptStudy10-01,doi:10./j.cell.2.08.
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发育轨迹,与自然分娩的婴儿非常不同,这可能为孩子的长期健康带来隐患。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来自芬兰的概念验证研究表明,通过口服方法,将母亲分娩前的粪菌移植给剖腹产婴儿,能“修复”婴儿肠道菌群在组成和发育轨迹方面的缺陷,使其与阴道分娩的婴儿变得相似。这种干预措施或许能用于改善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健康,但相关发现仍需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是否有助于婴儿的长期健康也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mildbreeze)Cell:内源性大麻素如何抑制肠道致病菌?Cell[IF:38.]
①内源性大麻素(如2-AG)是一类脂质激素,有肠道调节作用;②Mgll敲除小鼠中,2-AG水平的升高能帮助抵抗肠杆菌科致病菌(鼠柠檬酸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感染;③2-AG通过与致病菌的直接互作(而非作用于宿主的内源性大麻素受体CB2或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的致病性;④机制上,2-AG经细菌外膜的脂肪酸转运子FadL进入细菌,拮抗细菌的促毒力受体QseC,从而抑制下游的LEE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因子T3SS的表达,降低细菌的致病性。
EndocannabinoidsInhibittheInductionofVirulenceinEntericPathogens10-07,doi:10./j.cell.2.09.
内源性大麻素是一类脂质激素,其信号失调与炎症和肠道菌群存在关联,但其对感染易感性的影响尚不清楚。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酸甘油酯(2-AG)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毒力因子表达,从而保护小鼠抵抗致病菌感染,并揭示了相关机制。这些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于宿主-病原体的分子互作机制的认知。(
mildbreeze)肠-肝-免疫轴在肝硬化中的关键作用(综述)Gut[IF:19.]
①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导致补体蛋白、急性期蛋白等的合成减少,且网状内皮组织功能受损,导致门脉分流,从而引起先天免疫应答受损及系统性炎症;②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多样性降低、定殖抗性丢失、致病菌扩增)、肠道屏障被破坏,促进致病菌及PAMP的易位,从而恶化肝脏炎症;③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及分泌减少可进一步诱导肠道菌群失调;④通过粪菌移植等方式调控菌群并恢复肠道屏障,或可降低肝硬化患者的失代偿风险及严重程度。
Targetingthegut-liver-immuneaxistotreatcirrhosis10-15,doi:10./gutjnl-2-
肠-肝-免疫轴描述了肠道菌群、肝脏与粘膜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双向互作。来自Gu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肝轴及菌群-免疫互作在维持代谢功能及免疫稳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