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
腹泻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变化。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失落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环境使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体液因子、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配方奶中虽有上诉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感染,因此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病因引起儿童腹泻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病毒和细菌感染多见。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等食物过敏而引起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临床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临床特点和不同临床过程。连续病程在两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兵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p.s.:“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外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治疗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急性腹泻的治疗1.饮食治疗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母乳喂养,改为豆类、淀粉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1)口服补液盐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计损失量补足。2)静脉补液3.药物治疗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因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调整饮食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应调整饮食,保证足够热能。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如采用豆浆或去乳糖配方奶粉。过敏性腹泻的治疗如果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依然不能改善时,应考虑食物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应该用其他饮食或者水解蛋白配方饮食。静脉营养药物治疗抗生素及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中医预防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不要由于婴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杆菌,应积极治疗,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为预防轮状病毒肠炎的理想方法,口服疫苗已经见诸报道,保护率在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