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正常菌群对肠道结构的影响
正常菌群对肠道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无菌动物业已培育成功,可以说细菌并不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在无菌状态下,鸡/鹌鹑甚至可以生长得更好。通过用无菌动物和普通动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无菌动物/悉生动物与普通动物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差异最明显的部位就是与正常微生物接触的部位,特别是胃肠道。当然,这种对比研究主要用大鼠和小鼠进行的,其次是猪鸡等。尽管不同动物研究获得的结果有某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盲肠:许多无菌动物的盲肠较普通动物的大得多,啮齿类无菌动物的盲肠甚至可增大10倍,占动物总体重的30%。其原因是啮齿类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一种粘多糖胶状体。在普通动物的盲肠内,这种物质可被肠道内的微生物降解。在无菌动物这种粘多糖胶状体因未被分解而持续存在,它不仅将水吸入肠内,而且还吸收游离的阳离子,从而干扰水分的正常转运。其根据将无菌动物与普通动物大肠内的常见菌群,特别是梭菌或类杆菌联系后,膨大的盲肠可迅速缩小,甚至恢复到普通动物盲肠的同样大小。
在无菌动物的盲肠内还发现一些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如无菌大鼠和小鼠的盲肠内存在着一种激肽,这种激肽可降低盲肠肌的张力,从而使盲肠容量扩张。
无菌大鼠盲肠的结构与普通大鼠也有不同,盲肠总厚度变小,上皮细胞多呈柱状,核变大,微绒毛变长,基底膜仅含有少量的吞噬细胞,无浆细胞。由于盲肠扩张肌层表面细胞增生,使许多肠腺变浅,呈漏斗状。
小肠粘膜:无菌动物由于缺乏正常菌落,因而肠壁的结缔组织减少,使小肠壁变薄,网状内皮细胞的数量也减少,肠管的重量减轻,小肠绒毛变短变细隐窝变浅。粘膜细胞多,由柱状变为杯状,大小和形态趋于一致。细胞界限变得不甚清晰。小肠的基底层只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存在,浆细胞消失,潘氏盘变小,只有少量的生发中心。
如果无菌细胞与肠道正常菌落联系后,其肠黏膜的结构就可迅速恢复普通动物小肠粘膜的特征:肠绒毛变长隐窝变深肠壁增厚,基底层细胞增加,出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增大,淋巴细胞增多。普通动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脱离微生物而存在,肠道粘膜中也不可能没有细菌的定植,并且这种正常细胞的定植并未对宿主造成损害,只有特定条件下育成的无菌细胞相比有差异而已。无菌动物肠道的组织学特征只是一种特例,不能将之视作正常状况动物肠道组织的特征。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