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肠道微生态专题肠道菌群失衡与肠内疾病

肠道微生态专题肠道菌群失衡与肠内疾病



小编说:

本文刊于7月10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第期D2版,责编:杨力实,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违者本报将依法追责。

医院消化科周有连陈烨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反复复发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以及未确定的UC和CD重叠的中间型结肠炎。IB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胃癌的作用中得到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肠道菌群对IBD的影响。目前有观点认为,IBD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遗传易感个体对自身正常肠道菌群的不正常、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

肠道菌群对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影响

有充分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因素在IBD病因学中扮演关键角色。动物模型研究显示,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IBD主要发生在肠道细菌浓度最高的区域。

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的变化

尽管还没有找到特异性微生物与CD和UC发病相关,但研究已表明,与正常人肠道内的菌种相比,IBD患者的肠道内菌种在种类和分布上均具有明显差异。应用16SrDNA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研究表明,CD和UC患者细菌种类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厌氧菌的丢失。另有研究发现,艰难梭菌在IBD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一些研究显示,IBD患者有拟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升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的下降,尤其是在疾病活动期。

抗生素及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

IBD与肠道细菌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调整肠道微生物的治疗有效。抗生素长期全肠道治疗可能使临床症状缓解。如多数厌氧菌敏感的甲硝唑,成为活动性CD的基础治疗药物,与环丙沙星联用也具有一定疗效。益生菌疗法是通过补充或产生保护性菌群改善疾病。在鼠科IBD动物模型中,服用具有分泌白细胞介素(IL)10的乳酸链球菌,能达到与类固醇激素相似的疗效。通过口服尼氏(Nissle)株大肠埃希菌已表明可预防CD与溃疡的复发,UC患者服用大肠埃希菌可获得与5氨基水杨酸(5-ASA)相同的维持效果。一项荟萃(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在UC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中起了一定作用,并且其在维持阶段的疗效与5-ASA相当;而益生菌对CD的疗效则不显著。此外,不同成分的益生菌效果也不同。益生菌VSL#3能维持结肠袋炎患者的缓解,且在UC诱导期和维持期的缓解作用优于其他益生菌。

新近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成果表明,向无菌状态下饲养的实验鼠体内注入健康人的肠道物质,最终发现17种能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菌;在与免疫功能失衡相关的UC患者肠道内,上述多数细菌数量下降。研究小组认为,通过投放细菌,有可能治愈此类疾病。

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

奥地利安格尔贝格尔(Angelberger)等在5名UC患者中利用粪菌移植(FMT)进行治疗,并在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粪便中细菌的组成。结果证实,具有抗炎和(或)产生短链脂肪酸作用的普拉梭菌、Roseburafaecis、卵形拟杆菌等在患者体内成功定植是治疗成功的标志;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肠杆菌科细菌所占比例过高和毛螺旋菌科细菌所占比例偏低有关。年11医院张发明教授报道了世界首例FMT作为挽救治疗,成功治疗复杂CD达到随访10个月保持临床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学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免疫异常等。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S发病与肠道细菌感染和应用抗生素有关,肠道急性细菌感染后部分患者发展为IBS。实验研究也显示IBS患者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结肠发酵异常。目前的多项研究也直接证实了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细菌感染与IBS

肠道细菌感染在IBS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发现,部分急性肠道感染缓解后会发生慢性或持续性的胃肠功能异常症状,即所谓的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在急性肠道感染后6个月,25%的患者仍出现肠功能紊乱,即使在病原体已清除及肠黏膜炎症消退之后,仍有患者出现IBS样症状。也有研究发现,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患病1年内并发IBS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2倍。

抗生素使用与IBS

抗生素能够杀灭肠道中大量敏感菌,使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增加,因此抗生素使用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抗生素使用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提示抗生素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病。

IBS中的肠道菌群改变

IBS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二十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显示IBS患者粪便中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明显减少,并且双歧杆菌的数量也减少。希(Si)等的研究也显示,IBS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在IBS患者中的定植力明显降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构成、数量及细菌代谢产物均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疾病的症状相关。

微生态制剂在IBS治疗中的应用

许多IBS患者(如肠道急性感染后的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比如有益菌减少、致病菌过度生长。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补充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比例,可能达到治疗IBS的目的。研究显示,植物乳杆菌治疗IBS2周后,治疗组腹痛症状全部减轻、排便频率正常,总的IBS症状改善率高达95%,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5%)。上述结果提示,植物乳杆菌能有效缓解IBS的症状。也有研究显示,使用双歧杆菌治疗2周后,IBS患者的总体症状、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均明显改善。

欲知更多内容,请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zs/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