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知识 > 感染微生态
感染微生态
感染微生态
浙江大医院
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关键词]微生态;抗感染;益生菌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03
1感染微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曾大小不等地流行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而且均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自有史以来,人们一直艰苦不懈地探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各种先进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一些经典的传染病被控制,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但同时疾病的感染谱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具有如下特点:(1)相当一部分感染病患者为免疫容忍性宿主;(2)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大部分来自患者自身或周围人群的正常菌群;(3)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增多。据国内外统计显示[1],快速形成、流行的多重耐药菌株和对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在免疫容忍性宿主中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感染。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死于脓毒血症。据我国数据显示,医院内合理使用的抗生素仅占50%~60%,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每年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一味应用抗生素仍未能有效控制感染,相反,感染的病死率更高。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急需新的理论给予指导、研究。
微生态学萌芽于19世纪末,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2]。随着医学相关基础学科如栖生生物学,厌氧培养技术,电镜技术,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体微观生态的庞大复杂性,并提出了对应于宏观生态平衡的微生态平衡理论。即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有众多的生理效应,这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长期共生的进化结果,也是微生态平衡状态的表现。若是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生微生态失调,并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3]。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和外源两方面。内源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外源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感染微生态学的概念于年正式提出,并于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并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方向转移的微生态学分支,是微生态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与传染病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和探讨感染的微生态原理以及防治措施[4]。
另外,于年成立的国际新抗微生物战略研究小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对微生物干预治疗方法的推荐和辅助,共同促进了感染微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5]。
2感染的微生态学机制
2.1传统的感染性疾病认知模式是基于病原学的模式来研究人为什么会感染、感染的表现、发展以及预后。但是,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病原体的暴露可能造成感染也可能不导致感染,而感染也不一定导致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在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中,绝大多数人群在多数情况下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如在大多数传染性疾病(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隐性感染是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这种感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微生态状态。此时,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处于相对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可导致疾病。
正常情况下,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这些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形成机体的生物屏障,对外袭性致病性微生物起拮抗作用。通过目前受到广泛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专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