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直播答疑l陈烨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
直播答疑l陈烨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
胃肠微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前沿问题,胃-肠微生态群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对话,对临床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一直是大家所聚焦的问题。
Hp是目前已知且研究较为深入的胃内细菌,但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都可以支持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一定的联系。最新研究发现:Hp感染只与慢性胃炎的癌前阶段有关,在晚期,胃微生物群组成的巨大变化与癌变本身更相关。
为了提高对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影响的认识,7月23日,万泽双奇金双歧“专家公益大讲堂”特邀了医院消化科副主任陈烨教授分享了《幽门螺杆菌与胃肠微生态-共识与进展》的主题讲座。
以下是直播答疑整理:
Q1:目前全球幽门螺杆菌疫苗的临床应用情况是如何的?疫苗接种是否会带来免疫性疾病的减少,有没有这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陈烨教授
目前全球关于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并未有突破性进展,而我国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算是其中走在前沿的团队,他们将以尿素酶作为免疫源的疫苗研究做到了临床Ⅲ期,但目前没有广泛应用。
现在暂时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表明:疫苗接种会带来免疫性疾病的减少。
Q2:应当如何看待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问题,目前的发生率高不高?再感染和之前的感染是否有联系呢?
陈烨教授
根据国外研究Hp再感染不会超过3%,国内来自北大三院周丽雅教授做过一个研究,国内Hp再感染就是1.5%-1.7%,目前的发生率不高。
再感染和之前的感染是否有联系,需要界定再感染的时间,大多数并非是再感染,再感染应该是一个菌株的感染,如对复发病人做一个测序会发现是两个不同的基因型,这种叫再感染,短期内感染同一种菌株,只能说第一次根除失败,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Hp再感染比较高的地区一般是卫生条件差,像非洲地区比较高,早年研究报道非洲地区Hp再感染率达到15%-20%。
Q3:胃内微生物既然和Hp感染、甚至胃癌相关,那应该怎样维持胃内微生物的平衡、避免哪些方面呢?如果使用益生菌选择哪种益生菌更好呢,您有什么建议,谢谢?
陈烨教授
刚刚在PPT里提到感染了Hp后,胃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就下降了,胃癌发生早期,通过根除Hp防治胃癌一定要在萎缩和肠化发生之前,才会有很大获益,如在萎缩和肠化之后,获益并不如早期。在早期时间中,Hp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等到后期重度萎缩或肠化,决定是否发生胃癌的因素就不当是幽门螺杆菌了,和胃内其他的微生物相互作用有关。
从辅助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这个意义上来说,可选用乳酸菌类、双歧类以及酵母菌类的益生菌,这些循证医学是比较多的。
Q4:请问您认为益生菌的作用是通过减轻抗生素不良反应来提高患者依从性,还是益生菌本身或代谢物对Hp的抑制作用,哪个占主导作用?
陈烨教授
从发表文献来看,后者占据了主导作用,认为益生菌及益生菌代谢产物对Hp有抑制作用;但从临床角度来看,益生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明显的降低副作用,因此二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Q5:教授您好:请问有些研究显示在根除治疗开始前使用益生菌也能提高根除率,这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陈烨教授
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定植占位、与Hp的绑定、促进机体对Hp的清除、调节自身免疫,在根除Hp前使用益生菌提高根除率跟益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及调节免疫都是有关的。
Q6:PPI抑制剂的效果受肝药酶影响,存在个体化差异,它会影响肠道菌群,不同个体的肠道菌群是否反过来会影响PPI的效果?
陈烨教授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看到,但我是相信这是有可能的,目前我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