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健康的真相谈ldquo幽rdq

健康的真相谈ldquo幽rdq



大树比比1分钟前

《临床治疗基本机制》杂志上文献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对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没有帮助。

谈到幽门螺杆菌,很多人都感到身上发麻,甚至胃都不自觉的痛一下。的确,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它与胃癌也有明显的关联性。

方向决定成果,但如果把幽门螺杆菌作为胃炎或者胃癌的肇事者或主要原因,在治疗上,或者对于身体的健康而言,并不见得是好事!

要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导致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关键,得先正确认知幽门螺杆菌。

全方分三部份:

1,幽门螺杆菌是不是有害菌?会不会传染?

2,胃痛是不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3,胃部疾病治疗的进一步探讨

幽门螺杆菌是不是有害菌?

纽约大学内科和微生物学教授马丁.布雷泽研究幽门螺杆菌已经25年。

“与别人一样,刚开始我也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只是一种病原体,但几年之后,我认识到实际上是一种与人体共生的有益细菌。”

幽门螺杆菌其实生存在每个人的十二指肠部位,属于人体的共生菌。(照这样理解,也就不存在传不传染的事,事实上,我也发现很多家庭里一个成员检测HP呈阳性,而其它成员不存在。)

早在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存在我们的祖先的消化道中。绝大部分人在出生六个月后便携带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使用抗生素根除。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的一生。

而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他的歼灭行动。就开始兴起。

而这种细菌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飙升的时期。

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够调节胃酸的分泌以及调节饥饿激素水平。

胃能够分泌两种与食欲相关的激素,一是告诉大脑需要进食的饥饿激素,另一个是提示胃已经饱满,不需要再吃的瘦素

研究表明:现在90%以上的儿童体内携带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为阴性。也就是说,这些儿童是在没有幽门螺旋杆菌调控饥饿激素的情况下长大的。

换句话来说,缺少了幽门螺杆菌的孩子可能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吃东西。

这样会导致饥饿激素水平不能适时下降,饥饿感延长,进食更多,体重增加的更快。

这个也是儿童肥胖症日益增多的可能原因。据科学家猜想,这种情况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有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保护作用。一些研究也表明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后会出现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过敏。

儿童时期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越高。

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后,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

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停止杀死有益菌》:缺少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哮喘,枯草热以及皮肤过敏。

并且作者表示:“当幽门螺杆菌从人类的胃中消失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以及并发症。如巴特雷食管和食道癌。”

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炎的关系

印度金奈胃肠病学家Ramakrishna的调查,在印度人中,每10个人中就有7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

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任何疾病症状,并且只有一小部分人患上了胃溃疡。

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有这种细菌,但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

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疾病的关系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理解:

1:正常人胃的环境并不适宜幽门螺杆菌生存: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胃体的酸碱度PH值0.9~1.5,进食后的酸碱PH值会上升至4.0左右。这是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胃内环境。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对生存条件要求非常苛刻的微需氧菌,有报告称:幽门螺杆菌在33℃~40.5℃和PH值6.6~8.4的条件下生长,但实际应用中仍以37℃和pH值6.6~7.2为最适条件,在起始pH不低于3.5的条件下才能生存。

从PH值来看,在正常健康人的胃环境里,幽门螺杆菌适宜在十二指肠生存的可能,在胃的环境无法生存。从因果关系来看,现今一般人的看法本末倒置。是胃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如胃的酸碱值变化,胃的酸性液体过少,导致出现适宜幽门螺杆菌生存的环境。而不是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导致胃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2: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门螺杆菌上:有许多问题都会伴发胃痛,烧心的症状,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肠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病。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就是它干的”。即使在病变的组织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它导致的。因为幽门螺杆菌本身存在于身体内,可能只是恰好进入了病变组织。至于胃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确实能得到好转,复发的概率也会大幅下降。然而,幽门螺杆菌造成的胃溃疡并不满足“科赫法则”(用于鉴定传染病原的标准)。当初,巴里.马舍尔在喝下含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而并没有出现胃溃疡。并且,在14天后,马歇尔的胃炎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马歇尔未经抗生素治疗就得到了痊愈。事实上,在年的时候,马歇尔本人也发表论文承认了这点: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不满足科赫法则。

对胃病及HP的进一步探讨

《感染与免疫》一篇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调查发现:胃中存在大量梭状芽孢杆菌能够降低炎症,类似的原理,胃中的梭状芽孢杆菌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一种结果,其原因是消化道菌群的失调,缺少了抑制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的其它微生物。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出现,说明了消化道菌群的失调。

主流医学遵循的原则是“测试---阳性---三联疗法根除”。但三联疗法(四联疗法)毕竟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治疗方案,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可能造成或加深无法预料的失调。

《临床治疗基本机制》杂志上也有文献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对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没有帮助。

那在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后是不是必须选择根除的方案呢?这需要更加理性的指导。有一项广泛共识是:患有胃溃疡,早期胃部肿瘤需要治疗,携带有胃幽门螺杆菌的同时需要检查是否存在血小板缺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缺铁性贫血。

正常的肠道菌群,正常的胃部环境,会存在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其它细菌素,进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当人体内菌群失调,恰恰宿主的身体条件容易被感染,而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菌种毒性又特别强,幽门螺杆菌开始大量繁殖,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宿主胃黏膜出现了损伤,从而表现炎症效应。

将“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角度转为“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保持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修复胃粘膜以改善胃部环境。或者找到低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

也许这才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yfzl/1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