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夏秋防治婴幼儿感染性腹泻
夏秋防治婴幼儿感染性腹泻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反复多次的感染性腹泻不仅直接损伤肠道的吸收功能、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而且能在短期内引起脱水和严重感染。而且,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其终生。
夏秋季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夏季以细菌感染性多见,有致泻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秋季以病毒为主,轮状病毒较为多见。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制定的儿童腹泻病诊疗相关指南均推荐,急性腹泻病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提倡母乳喂养、补锌治疗和合理用药。其中,合理用药主要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止泻药,避免滥用。
婴幼儿肠道菌群薄弱
婴幼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样,正常菌群也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演变过程。一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处于无菌环境,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暴露于产道及其周围有菌环境,皮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很快被种类繁多的细菌所定植,其中肠道是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成长到2~3岁时才能形成稳定的菌群,肠道菌群一旦形成,将伴随着人的一生,直至生命结束。婴幼儿期正常菌群较脆弱,仅有10余种菌群,而成人有多种。在正常菌群建立和形成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分娩方式及环境(医院)、胎龄、喂养方式、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使用抗菌药物或益生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感染性腹泻影响肠道菌群
研究证实,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肠炎等感染性腹泻病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肠道优势菌明显减少。这是由于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大量增殖、毒素损害肠黏膜、使用抗菌药物和改变肠蠕动等因素所致。
感染性腹泻病往往与肠道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腹泻病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加重原有腹泻或引起二重感染。随着腹泻时间延长和病情加重,肠道有益菌群下降更加显著,明显肠道菌群失调者腹泻病程较长且病情较严重。
儿童菌群失调诱发因素
婴幼儿肠道菌群较成年人脆弱而不稳定,易受生活环境、喂养因素、抗菌药物治疗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导致菌群失调,这也是婴幼儿易发生各种感染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菌群失调症表现
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主要表现,腹泻次数和粪便性状因肠道菌群失调程度而异。临床依据肠道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常分为以下3个级别:
Ⅰ度(轻度)为潜伏型,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去除诱因后(如停用抗生素或其他化疗药物等)可自然恢复。
Ⅱ度(中度)呈慢性过程,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类似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去除诱因后菌群失调不能自然恢复,仍会持续相当长时间,需要治疗才能纠正。
Ⅲ度(重度)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肠道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比例发生显著改变,肠道原住菌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如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及肠功能紊乱,依据病原不同,分为艰难梭菌肠炎(严重者表现为伪膜性肠炎)、葡萄球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炎、念珠菌肠炎等。严重者病原菌可引起全身侵袭性感染,如血流感染、肺炎、多发脓肿等。
益生菌防治获国际公认
益生菌能抵抗外来病原菌的侵入,提高定植抗力;并能够通过与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肠道对感染因子的防御能力。急性腹泻病是目前益生菌药物使用最主要、最广泛的适应证。欧美国家已将使用益生菌药物列入急性胃肠炎的处理指南或共识。国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益生菌菌株(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布拉酵母菌等)制剂在急性腹泻病包括儿童病毒性和细菌性肠炎等的治疗效果。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需多种营养物质,而此期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不足,容易出现腹泻。如前所述,婴幼儿又是肠道菌群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菌群脆弱,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紊乱而发生腹泻。因此,正常儿童使用益生菌药物(如培菲康),维护肠道菌群动态平衡、保护肠道免疫功能、预防腹泻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含双歧杆菌的培菲康,与对照组相比,婴儿发生腹泻病次数减少3~5倍。说明益生菌作为儿童保健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病原所致腹泻机制的差异,益生菌的用法也有所差别。对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肠炎,早期足量应用培菲康效果较好;对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宜先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后再应用培菲康。试验证明,许多抗菌药物对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及活性有影响,因此,抗菌药物不宜与益生菌药物同时使用。如需同时应用,尽量采用胃肠道外给药;若同时口服两种药物,一般需间隔2~3h,且需加大益生菌药物的剂量并延长应用时间。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