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病因与防治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病因与防治
《科学养鱼》杂志社独家报道
作者│王荣华刘小燕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李权生湖南省安化县移民开发局
曾令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Septicemiaof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
我国自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在我国湖南、湖北、江苏、广西等主养区域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介绍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与治疗该病的方法。
一、流行病学
ESC可通过污染的水、泥、养殖工具等传播。自然情况下,ESC对不同规格的斑点叉尾鮰均有致病性,且对鱼苗和大规格鱼种的危害最大。温度是ESC暴发的重要诱因,因此,其暴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末、初秋水温在22~28℃是ESC的发病高峰期,超过这个范围,死亡率将会降低,存活的斑点叉尾鮰可形成潜伏感染。不科学的养殖方式、管理方式和环境压力,如养殖密度高、水质差、水温波动等均可增加ESC的死亡率。潜伏感染的斑点叉尾鮰和感染的斑点叉尾鮰的排泄物是重要的病原菌来源,当水温为25℃时,鮰爱德华氏菌能在池塘水中存活2个月,在底泥里存活3个月仍保持致病性,这也是造成池塘ESC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病原学
肠道败血症的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为爱德华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8±0.2)微米×(2.5±0.5)微米。在25~3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弱的运动性,而37℃时则不具运动能力;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25~30℃条件下培养,于BHI琼脂上需25~30小时,于TSA琼脂上需要48小时才形成针尖大小的菌落,在37℃时则生长不良。
三、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有时呈痉挛式螺旋游动,继而死亡。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病鱼停止摄食,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头朝上悬挂水中;患病鮰鱼体表出现褪色斑,腹部肿胀,眼球突出,鳃丝发白,有淤血,鳃盖、腹部、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有带血腹水,肝脏有淤血斑,脾、肾呈紫黑色,肠壁严重充血,肠道充气或者充满黄色黏液,有时还伴随有套肠出现。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头穿孔”,鮰爱德华氏菌通过鼻根的嗅觉囊到达脑部,在脑部形成肉芽肿性炎症。病鱼精神萎靡,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头部两眼之间有个空洞性的病灶,严重时可直接看到脑组织。
四、病因分析
1.病原因素 鮰爱德华氏菌是一种胞内细菌,能抵抗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在鱼体内自由运动,增殖速度非常快,且还可能通过鱼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而将菌体快速传递到全身。因此,急性感染斑点叉尾鮰的病程短、发病快。此外,病后恢复的斑点叉尾鮰形成潜伏感染,感染后4个月的鱼体内仍可分离到细菌,是重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的粪便携带细菌。鮰爱德华氏菌在沉积物中存活很长时间仍保持致病性,可在养殖池塘中持续存在并能不断引起该病发生与流行。
2.环境因素 养殖环境的恶化,甚至包括不科学的养殖方式与管理方式等,是导致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暴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池塘老化、长期未进行池塘清淤消毒为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重要条件;不科学的施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增加,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鱼体感染机会。水温是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暴发的另一重要因素,22~28℃是肠道败血症的高发期,表现为急性感染,死亡率高;当水温低于22℃或高于30℃时,死亡率较低,表现为慢性型,并形成潜伏感染。当环境压力增大时,极易形成二次暴发。此外,许多养殖户为追求高效益,盲目加大养殖密度,投喂廉价饲料,也增加了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暴发的概率。缺乏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诊断方法,导致药物、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出现抗药性,也极大地增加了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难度。
3.鱼体健康因素 斑点叉尾鮰属于引进品种,优质斑点叉尾鮰亲本有限、亲本更新时间长对斑点叉尾鮰种质质量影响显著,导致鮰鱼抗病能力下降,抗应激能力差,在养殖过程中一旦遭遇环境突变或者机体损伤,极易感染病原菌引起肠道败血症。此外,养殖环境的恶化对鱼体健康水平影响显著,也是暴发肠道败血症的重要原因。
4.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外,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暴发还与寄生虫的感染、其他病原生物如柱形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以及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疱疹病毒的混合感染等有关。春末夏初,气温回升,寄生虫数量增加,细菌繁殖加快,可增加斑点叉尾鮰感染机会。此外,缺乏有效的检疫措施,引进带菌带毒鱼苗,也是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发生的潜在原因。
五、诊断方法
ESC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通过仔细检查患病鱼的临床症状,如“头穿孔”,体表有出血点及肠道充血、出血等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对患病鱼的肝脏、肾和脑部取样接种BHI或TSA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但由于此法诊断花费时间长,不适合临床应用。年李重实等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鮰爱德华氏菌,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大量鱼群普查时很有价值。年,梁万文等针对鮰爱德华氏菌的eip基因设计诊断引物CM3和CM4、应用PCR技术检测鮰爱德华氏菌,证明该方法具有所耗时间短、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
六、防治方法
1.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 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ESC发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鮰鱼对ESC的抵抗力,特别是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与锌能明显降低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另外,在发病期间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也能明显降低ESC的发病率。在ESC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鮰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降低鱼体对病原菌感染的抵抗力。对于已发病池塘应及时清塘,去淤泥。存活斑点叉尾鮰应隔离养殖,病鱼、死鱼等应做深埋处理。
2.预防方法 在疾病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药物如黄芩、黄柏、大黄、连翘等,能提高鱼体免疫力,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是在有过暴发历史的池塘,投喂一定量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疫苗在预防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感染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鮰爱德华氏菌疫苗的研究主要包括裂解苗、福尔马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这些疫苗都能使斑点叉尾鮰产生抗体,提高鱼体对鮰爱德华氏菌的抵抗力。通过口服或浸泡或注射对ESC的商品疫苗(Biomed)免疫鮰鱼,免疫保护力达到50%~%。鮰鱼爱德华氏菌RE-33株的减毒活疫苗浸泡免疫斑点叉尾鮰发眼卵也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一次免疫的免疫保护力达到了60%左右。应用新加坡IntervetNorbio公司针对鮰鱼ESC生产的弱毒活疫苗AQUAVAC-ESC在鱼苗阶段就能刺激鱼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3.治疗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ESC有较好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两类抗生素可在鮰鱼ESC防治中使用,一类是氧四环素类药物,另一类是罗米特(Romet)、磺胺类药物。氧四环素类药物在沉性饲料中添加,投喂10天,休药期为21天。罗米特在浮性饲料中添加,投喂5天,休药期为3天。国内近年在预防和治疗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时采用内服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内服恩诺沙星时,每千克鱼体重用0.1克,拌饲料投喂,连服3~4天即可;内服氟苯尼考时,每千克鱼体重用0.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4天即可。在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稳定性二氧化氯(0.3毫克/升)或强氯精(0.4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有一定治疗效果。
转载声明本文版权属《科学养鱼》杂志社所有。如需转载,请在篇尾按以下格式注明: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王荣华李权生曾令兵刘小燕
3.《科学养鱼》杂志社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感谢配合!
更多内容请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儿童白癜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