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脂肪肝乙肝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有什么关
脂肪肝乙肝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有什么关
美好的科普从能让人类读懂的文字做起,面对今天的课题,慢性肝性疾病。本人觉得这绝对需要严肃且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所以我就不装神弄鬼了。为了证明这一点,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大数据统计,是少不了的啦哈~
哎,我有点头晕。。。。。
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有啥关系?肠道菌群的变化能直接影响肝脏的炎症反应。肠道破坏菌能促进炎症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而且其并发症有全身性菌血症、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肾功能衰竭。意思很明显,如果肠道菌群不够好,肝脏健康迟早完蛋。所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手段。
1.肠道菌群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目前被研究最多的是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已经成为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谓息息相关。
小鼠肝炎病毒实验
无菌小鼠死亡率低于非无菌小鼠,并且从感染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比非无菌小鼠更长。通俗点讲,沾满细菌的小鼠在感染肝炎病毒是情况下死的更快、更多。
然而,无菌状态只能在实验中做到。对于人类来讲,生活中无菌状态是不能做到的,因为我们一出生就拥有无数的肠道菌。所以,肠道菌群如何改善才能更有利于治疗肝炎病毒,成为关键所在。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实验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实验,先普及:内毒素(LPS),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中的类脂多糖体(脂多糖)。对人体具有多种毒害作用。例如,内毒素使实验动物产生发热、影响白细胞、施瓦兹曼反应、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及降低血压等毒性作用。
Caradonna等科研人员,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及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发现对药物治疗有效的病人血浆内检测不到LPS的存在,而对治疗无效的病人血浆内能够检测到LPS。
这一结果说明病毒性肝炎与肠道细菌及其产物之间有密切关系,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是否有效关键要看病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如何。肠道菌群不匹配,吃药没效果。于是乎,吃药也等于没吃药。。。。
2.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大鼠喂食酒精后进行LPS灌胃实验
发现乙醇能够改变肠粘膜对内毒素的通透性,促使LPS内毒素及肠道多种微生物从肠道移位到肝脏,进而使肝脏受到酒精伤害。酒精伤害肝脏的途径包括:
直接激活TLR信号通路引起肝脏损伤
增加变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数量
减少双歧杆菌的数量
激活免疫系统,促进肝脏慢性炎症
目前现有的研究结果都充分说明,肠道菌群尤其是内毒素在酒精肝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防或治疗酒精肝,增加你的肠道有益菌吧。
3.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肝病的发生除了感染、酗酒造成的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外,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
普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10%~30%,其中10%~2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25%。发病原因主要与代谢异常有关:
肥胖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高血脂及高血压
据统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占总人口20%-40%,而在肥胖人群中高达75%-%。额,胖子一般都有。。。。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
研究结果揭示,无菌小鼠体内的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常规饲养的小鼠;将常规饲养的小鼠体内的菌群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发现无菌小鼠脂肪堆积明显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遗传性肥胖小鼠体内肠道菌群以及正常小鼠体内的肠道菌群接种于无菌小鼠,前者体重增加明显更快,说明体重增加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
所以说,胖子喝水都长肉,不是他自己想长的肉,是他体内的细菌让他长的肉。。。。想要身材好,先要体内的细菌好。
近期,有学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发现肠杆菌占肠道菌群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而高脂饮食能促使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杆菌数量减少。
4.肠道菌群与肝硬化肝硬化,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并发症包括: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
肝性脑病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肠道菌群移位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有很多对肝硬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移位的机制研究,包括:
肠道细菌过度生长
肠道通透性增加
管控因素促使肠道屏障功能发生改变
其中,肠道蠕动异常导致的细菌过度生长是促使菌群移位的重要因素。
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细菌的过度生长、菌群移位、肠粘膜通透性增肌及免疫功能受损都能对肝功能产生损伤。因此,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对于慢性肝脏疾病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肠道菌群对慢性肝脏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吴夏飞,连娜琦,陆春风,张峰,陆茵,郑仕中(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一级学科.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鐪嬬櫧鐧滈鍘诲摢閲?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究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