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预防治疗 > 肠道菌群与炎性肠病
肠道菌群与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目前,随着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社会与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机体免疫、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IBD发病的特征,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和整个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成为IBD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肠道菌群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人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种的细菌,接近万基因型(所谓“微生物组”),肠道内细菌数目约为。从出生开始,人体肠道对食物和菌群耐受的机制逐渐建立。胃肠道黏膜的特殊性在于,它保持了正常机体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间的微妙平衡,后者涉及黏膜免疫的下调。
从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到通过产生抑菌素和竞争营养物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增殖,肠道菌群对于人体肠道健康状态的维持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对保持肠黏膜其他屏障完整性和调节肠道免疫系统也至关重要。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集合,约有25%的肠黏膜由淋巴组织构成,发生于肠道的免疫反应可能影响其他发生于黏膜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为GALT中淋巴细胞成熟和淋巴细胞迁徙的首要抗原刺激因素,且结肠微生物为局部或系统水平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直接刺激。
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日益明确,而肠腔内菌群生态系统的失调、菌群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使肠道生物屏障受损、肠道天然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引发肠道炎症的决定性因素。肠道菌群参与IBD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肠道中有益菌与致病菌间的平衡被打乱且出现顽固性致病菌,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降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厚壁菌和拟杆菌比例下降,使易于黏附肠黏膜上皮的致病菌和真菌比例增加),导致肠道上皮渗透性增加,肠道细菌与免疫组织相互作用紊乱,从而发生细菌移位和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益生菌调节IBD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机制
益生菌是对机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活的微生物的总称,它们对IBD治疗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结肠中益生菌与病原微生物竞争营养物质并产生抑菌素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繁殖;②通过发酵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结肠黏膜上皮合成能量——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主要包括丁酸盐、乙酸盐和丙酸盐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尤其是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④调节肠壁细胞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修复受损肠黏膜上皮组织;⑤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⑥刺激有益菌群生长,特别是双歧杆菌、乳酸菌;⑦防止细菌黏附肠上皮细胞,从而阻止致病菌穿过肠黏膜上皮屏障,防止细菌移位;⑧有效预防和缓解肠道炎症反应;⑨增加小肠绒毛的表面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产生其他化学物质,如正常存在于肠道的神经递质,调节肠道的感觉和运动。
益生菌对UC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可有效调节UC患者肠道微环境、保护肠黏膜上皮屏障,对病情缓解起着重要作用,且避免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使用益生菌可有效诱导及维持UC临床缓解期、降低复发率、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受损肠黏膜愈合、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益生菌对CD的治疗作用与UC不同,现有研究结果对益生菌在CD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争议。不同菌株的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临床试验中应用于CD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明确,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因其天然、安全、有效的特性广受推崇,在IBD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针对益生菌对IBD预防及维持治疗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尤其是缺乏大规模、前瞻性、双盲、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和长期临床疗效的观察;②益生菌对CD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存在争议,寻找适用于CD患者的益生菌制剂将可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③益生菌种类繁多,其生理作用存在一定特异性,应研究针对不同患者研究使用益生菌制剂的不同菌株、剂量、疗程,为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依据,以适应患者需求;④完善肠道菌群相关检测流程,定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提供个体化益生菌制剂,治疗疾病需在肠道内达到一定浓度,一般所需剂量都较大,但至今益生菌的安全性仍未确切证明,用药安全性值得诊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