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警惕甜味剂对人体肠道菌群有危害
警惕甜味剂对人体肠道菌群有危害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人工甜味剂是一种重要的糖替代品,被称为高强度甜味剂(HIS),由于大部分甜味剂几乎不被人体转化,也被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NSS)或无热量甜味剂(NCS)。人工甜味剂无热量且具有甜味的特性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欢迎。
但是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与癌症、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偏头痛、2型糖尿病、血管事件、早产、肾功能紊乱、肝脏抗氧化系统、肝毒性、免疫系统中断和肠道微生物群改变等不良反应有关。此外,人造甜味剂已被确定为新兴的环境污染物。
甜味剂到底是怎么产生毒性的呢?
科学家想要对其毒性一探究竟,如果利用动物模型甚至人体实验进行探索,既耗时又昂贵。目前随着基因工程领域的发展,更快速简单的途径已被提出。
近期,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AlfredI.Y.Tok教授和以色列内盖夫大学的RobertS.Marks教授利用生物荧光细菌面板测量了人工甜味剂的毒性,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es期刊上。这项研究从大肠杆菌(E.coli.)中提取不同转基因生物发光菌株(TV、DPD、DPD),检测了六种FDA批准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纽甜、安赛蜜、甜蜜素和糖精)和十种在运动补品中添加的甜味剂的毒性。
在此项研究中,人工甜味剂的两种毒性反应模式被发现,分别是信号诱导和抑制作用。且两种反应模式均与甜味剂的浓度成正比。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所有菌株,其在不同菌株的最小发光抑制浓度为TV(1mg/mL)、DPD(50mg/mL)和DPD(mg/mL)。糖精、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糖精均可以对菌株DPD产生诱导作用,其最小诱导浓度分别为5mg/mL、4mg/mL和10mg/mL。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工甜味剂在一定浓度下可通过不同的反应模式对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各样的运动补剂被广泛应用,其中大多数含有人工甜味剂。在本研究中,作者测试了十种不同的商业可用的运动补剂。每一种运动补剂混合物都含有几种不同的化合物,且均添加了人工甜味剂,以增加运动补剂的甜味。研究发现,添加甜味剂的运动补剂对细菌发光的反应模式与甜味剂呈相反模式。最主要的区别是运动补剂在低浓度时,能够诱导细菌发光;而在高浓度时,对细菌发光却呈抑制作用。所有被测试的运动补剂在DPD菌株中表现出相同的毒性模式,导致该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菌株中引起这种效应的组合物存在特定的损伤剂。
该研究利用大肠杆菌内三种不同的生物发光细菌菌株测评了六种人工甜味剂和十种运动补剂的毒性,发现其呈现出不同的细胞毒性。大肠杆菌是一种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经常作为肠道细菌的模型。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本实验证明了人工甜味剂对大肠杆菌的毒性,考虑到这一点,作者认为研究中观察到的反应很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组有关,并因此推测人工甜味剂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危害人体健康。为了个人身体健康,请远离人工甜味剂!
Molecules(ISSN-,IF3.)是一个国际型开放获取期刊。期刊主题涵盖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所有化学领域。Molecules采取单盲同行评审,一审周期约为14天,文章从接收到发表仅需3.6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文章详细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