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75.html

肠道菌群是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状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其中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和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恶化。

肠道菌群失调方式有哪些?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包括肠道菌群种类、数量的改变和肠道菌群移位。在健康状态下,益生菌和致病菌保持平衡状态,但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益生菌种类、数量减少,致病菌则趁机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菌群失调。另一种方式则是肠道内细菌及其产物LPS透过肠道黏膜屏障转移到肠道以外的组织器官甚至血液,进一步引发肠道菌群失调。

哪些因素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构成改变引发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的稳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宿主年龄、饮食、抗生素类药物、某些疾病状态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而引发菌群失调。老龄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逐渐衰退,益生菌数量减少,可能与机体功能退化和老年病高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除了年龄因素,饮食是决定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肠道细菌移位引发菌群失调

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分布在消化道内,但是在肠道黏膜组织损伤情况下,黏膜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细菌移位的发生,最终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各种创伤、大出血、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发生时,机体为保护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重新分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血流减少,黏膜上皮细胞坏死,为细菌移位创造了条件。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

诸多研究证实,结肠癌人群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构成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菌群稳态失衡。结直肠癌被认为是多因素疾病,涉及到遗传、免疫、环境因素、饮食和生活习惯,所有这些因素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诱发肿瘤的形成和增殖。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目前认为,导致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①肠道微生物紊乱使肠道黏膜促炎症反应信号传导机制异常,导致肠道黏膜上皮损伤加剧,最终出现瘤形成和恶变;②某些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对肠道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受损肠道黏膜上皮的不完全修复可导致其致瘤性化。

  炎性微环境介导的炎性通路的活化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研究表明,很多消化系统肿瘤诱发于慢性炎症条件下,如果去除感染性的致病菌,同时辅以抗炎药物治疗,可以预防炎症癌变。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慢性和低炎症状态容易刺激肿瘤的形成,主要与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此外,研究发现菌群失调会释放大量的细菌毒素,诱发结肠炎等炎性肠病,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会引起非致病性细菌的转位,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稳态,使其向致癌相关的免疫反应转变,进而诱导结肠癌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细菌代谢能力改变可以诱导结肠癌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后,某些细菌代谢能力发生改变,使代谢产物与正常稳态相比大不相同,研究表明,结肠癌的发生与细菌代谢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后,代谢能力的改变归因于肠道厌氧菌产生一系列的代谢酶,这些酶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如胆汁酸、脂肪酸等,产生致癌物质,进而引发结肠癌。细菌代谢产生的致癌毒物主要包括硫化氢、活性氧族ROS、次级胆汁酸等。

正如诺贝尔获奖者Lederberg形容人体是一个由人体自身细胞与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生物体”那样,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人类自身基因组相对稳定,而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则相对灵活,通过食物及药物进行定向调节,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代谢,以影响宿主的自身代谢,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基于调节肠道菌群来重建人体健康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也是每一个追寻健康的人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ystl/11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