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肠道菌怎样为肝脏提供远程保护热心肠日报
肠道菌怎样为肝脏提供远程保护热心肠日报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5.html
今天是第期日报。
Cell子刊:肠道乳杆菌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性损伤CellMetabolism[IF:22.]
①对无菌和常规小鼠的肝脏进行代谢组和转录谱分析,发现肠道菌群能诱导肝脏的Nrf2抗氧化和异生物质反应;②果蝇和小鼠中,肠道乳杆菌属成员可诱导肝脏Nrf2;③补充人共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LGG)可增强果蝇和小鼠肝脏的Nrf2活性,进而保护肝脏免受乙酰氨基酚过量和急性乙醇中毒导致的氧化性损伤;④LGG产生的5-甲氧基吲哚乙酸是Nrf2的小分子激活剂;⑤以上结果阐释了肠道微生物调节肝脏对氧化损伤敏感性的机制。
Gut-ResidentLactobacilliActivateHepaticNrf2andProtectAgainstOxidativeLiverInjury03-25,doi:10./j.cmet..03.
发表在CellMetabolism上的文章。研究利用小鼠和果蝇模型,发现肠内乳杆菌可以通过产生5-甲氧基吲哚乙酸,来激活肝脏Nrf2,进而实现对肝脏氧化应激的”远程调控“。这是,至少是一部分,肠道菌群调控肝脏氧化应激易感性的机制。(
兵兵)Cell子刊:实验室小鼠“野生化”后的免疫应答变化与真菌定殖相关CellHostandMicrobe[IF:15.]
①将实验室所用的近交系小鼠释放到自然环境使其“野生化”,可促进T细胞的分化及活化,并增加血液及淋巴结中的粒细胞数量;②“野生化”小鼠的淋巴结细胞对微生物抗原的应答增强,但其体内并未检测到免疫活化相关的病原体感染;③“野生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肠道中的真菌显著增加;④将白色念珠菌(模式真菌)或从“野生化”小鼠身上分离的真菌定殖于实验室小鼠体内,可增加循环粒细胞的数量。
AlteredImmunityofLaboratoryMiceintheNaturalEnvironmentIsAssociatedwithFungalColonization03-24,doi:10./j.chom..02.
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小鼠与人工饲养的实验室小鼠表现出更高的免疫激活能力,部分可归因于微生物的暴露。CellHostand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将实验室小鼠释放至自然环境中“野生化”后,可增强T细胞活化并增加循环粒细胞数量,而“野生化”后的真菌定殖增加可能导致了相关的免疫系统变化。(
沈志勋)Cell子刊:个体免疫应答中,环境和遗传因素各有什么影响?CellHostandMicrobe[IF:15.]
①将携带IBD易感基因Nod2和Atg16l1突变的实验室小鼠暴露于室外环境,探索基因和环境因素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②血液免疫细胞群的个体差异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而由微生物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生成则受遗传变异的影响更大;③与野生型小鼠相比,Nod2敲除小鼠野生化后会产生更多的微生物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④淋巴结中T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网络能预测不同环境的影响;⑤对产气荚膜梭菌、白色念珠菌和普通拟杆菌的免疫反应网络与环境变化相关。
RewildingNod2andAtg16l1MutantMiceUncoversGeneticandEnvironmentalContributionstoMicrobialResponsesandImmuneCellComposition03-24,doi:10./j.chom..03.
免疫反应在不同个体间可以存在很大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ellHostandMicrob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将携带炎症性肠病(IBD)易感基因的实验小鼠放到室外围栏,分析野生化后小鼠免疫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多组学的机器学习建模,鉴定出环境特异性和遗传特异性的影响。该研究发现,暴露于环境微生物能促进小鼠免疫细胞群的个体差异,而由微生物刺激引起的细胞因子应答,则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遗传易感性的影响。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免疫的个体差异,很有参考价值。(
mildbreeze)国内团队:胃肠道症状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响Gastroenterology[IF:19.]
①纳入名新冠肺炎患者(平均50.6岁,包含93名医疗人员、名男性),在观察期结束后,46名患者出院,16名死亡,名继续接受治疗;②66名(26%)患者表现出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对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预后无显著影响;③在非医疗人员中,女性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具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更加常见喉咙痛、头晕、疲劳等症状,并表现出血红蛋白的降低、C反应蛋白及谷丙转氨酶升高;④在医疗人员中无上述发现。
EffectofgastrointestinalsymptomsonpatientsinfectedwithCOVID--18,doi:10./j.gastro..03.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XiaogangShu团队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医院的BinChen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名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发现共有26%的患者表现出胃肠道症状。在非医疗人员患者中,胃肠道症状与喉咙痛、头晕、疲劳相关,并与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相关,但在医疗人员患者中无上述发现。(
沈志勋)马现仓+贾慧珏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特征NatureCommunications[IF:11.]
①收集90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1例对照的粪便样本,通过宏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83个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的OTU;②患者菌群中,兼性厌氧菌和口腔菌增多,短链脂肪酸合成、色氨酸代谢、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降解等功能潜力发生改变;③包含26个OTU的诊断模型可较准确的区分患者和对照(AUC=0.),并在测试队列中得到确认(AUC=0.);④移植患者中富集的前庭链球菌,可诱导小鼠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改变外周神经递质水平。
Metagenome-wideassociationofgutmicrobiomefeaturesforschizophrenia03-31,doi:10./s---9
肠道菌群可作用于肠脑轴,与神经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Nature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了医院马现仓团队和华大基因贾慧珏团队等的合作研究,鉴定出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人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线索。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结合阅读一下他们团队去年发表的一篇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