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妈妈的肠道菌群是怎样遗传给宝宝的
妈妈的肠道菌群是怎样遗传给宝宝的
北京痤疮网上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19404418384779&wfr=spider&for=pc
今天讲一个蛮好玩又重口味的内容,肠道菌群是怎么遗传的。对于新生儿来讲,刚开始,宝宝的便便是不臭的,因为刚出生时,宝宝的肠道里面没有菌群,便便都是原生态,没有经过加工,自然是没有味道的。好奇宝宝们可以试试看闻一下,作为资深好奇宝宝,这个我可以用亲身体验来证明。
那便便是怎么样变成臭臭的呢?这个当然是靠肠道菌群了,具体来讲就是靠妈咪了。那么问题来了,妈咪是怎么样帮助新生儿建立肠道菌群的,是不是很好奇?最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认为,说不定是靠亲亲,从口腔带给宝宝的。以前没那么多婴幼儿辅食的时候,妈咪会把食物咀嚼烂了再喂给宝宝,很多动物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过到了现代大家都会比较重视卫生,各种这个果泥那个蔬菜泥也层出不穷,所以通过传统方法把菌群喂给宝宝不再是主要途径。更何况,口腔里面的菌群和肠道也并不一致。
那会不会是宝宝有了进食之后就会自动地诱导不同的肠道菌群建立合适的组合方式呢?这个解释也有个问题,菌群到底是哪里来的?自己飞进宝宝屁屁里面的吗?研究人员开始认为可能是妈妈皮肤上的菌群通过母子之间的亲密接触自己跑过去的。但后来也被证实了不是这样,亲亲不行,抱抱自然更不行。嘴里的菌群比例和肠子里面都不一样,皮肤上和屁屁里面的菌种就更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是不是好奇心越来越大了呢?不卖关子了,后来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证实了宝宝的肠道菌群是妈妈通过母乳给喂进去的。肠道菌群跑到母乳中去,通过哺乳喂给宝宝,然后宝宝就通过这些基本种子和比例搭建自己的肠道菌群模式。刚接触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的眼睛睁大得像个球,嘴巴张大得像个车轮(参见姚明答NBA记者问里面对目瞪口呆的解释)。
听起来完全不敢相信。不过事实确实如此。研究发现,从妊娠晚期开始孕妇的肠道在激素的作用下,就减弱了屏障的厚度和强度。然后在分娩以后,母亲肠粘膜里的巨噬细胞会通过变松了的肠道屏障伸一个胳膊出去在肠子里面捞上一些肠道菌回来,然后再历经千辛万苦,躲开身体里面的各种免疫保护机制,把细菌给送到乳房里面,再分泌到乳汁里面,最后就进入了宝宝肠道里面,成功安营扎寨、繁衍后代。哇哦!现在你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整个嘴巴都是O型的了呢?要知道,身体里面出现细菌,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一个控制不好,轻则发烧、重则败血症什么就来了,说随时有生命危险一点都不为过。可见为了能够把菌群输送给宝宝,让宝宝构建合理的菌种组合,妈妈有多拼命了,这样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得是多么多么地重要。
不消说肠道菌对于糖尿病、肥胖等等代谢病的影响了,这个估计大家听很多了。肠道菌起到的作用,或者说不良影响远远比一般人能想到的多得多。比如研究人员就发现,有些疾病,比如自闭症的小孩,发烧之后,症状会减轻。查来查去结果发现,居然是肠道菌在发热之后死掉了部分,出现了菌群模式的变化,而导致的症状减轻。简单点说就是,肠道菌居然可以影响智力!还有啊,前阵子,北大的乔杰教授团队发现,不孕不育也跟肠道菌有关,有些女性的卵巢功能不良、没法生育,就是因为肠道中某种特定代谢功能的菌群失调造成的。吃得不对,居然会让自己不孕,好可怕吧。
医院周宏伟教授团队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他们发现不同地方的人,肠道菌的组合很不一样,而且这个不一样可以细分到社区为单位。换句话说,你生活在这个小区,像你这样的肠道菌群分布比例是健康人;可是隔壁小区的人,如果肠道菌长得跟你一样,他可能就会有代谢方面的疾病了。这个结论的内在原因,周教授没给出明确答案,恕我脑洞不够大,想不出来。要知道,就算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人,吃得东西也不见得一样。很多人早餐在路边吃、中餐在单位吃、晚餐说不定是在盒马买的菜,而盒马又是统一配送的;喝的水是桶装水。要说吃的,一个单位的人相似性比同一个小区要大得多。现在结论是住得地方更影响菌群,实在有点科幻。换个角度讲,想要简单地确定一个标准肠道菌群模式,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也难怪在进化过程中,要出现妈妈拼着老命把肠道菌群在体内历经千辛万苦、千里迢迢送到乳汁中去喂给宝宝,这样的情况了。
周教授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肠道菌群还得有充分的多样性才行,就算是好细菌,也不能一家独大,菌群的种类得有一定的多样性,不然也不健康,容易出现一些代谢方面的问题。
最后再补充一点,菌群对于健康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同一个地方相同菌群模式的人,是否久坐和参加锻炼对于健康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夜深了,做个好梦,明天好好地吃一顿健康饮食,适当锻炼,祝每个人都有套好菌群,好身体,晚安。下次有机会我们再继续这个有味道的话题。
今晚的在线学术沙龙,来自郑州大学三附院的张琳琳主任介绍了复发性17q12微缺失综合征的表型和遗传咨询要点,内容详实、讲课生动。沈亦平老师、孙路明主任、周祎主任、杨艳东主任、刘维强主任、贾蓓博士还有其他多位老师从临床表型的采集、分类到科研的设计、执行上都给出了非常细致、实用的建议,获益匪浅。本人才疏学浅,就不来勉强总结了,日后有小彩虹的精彩推文,肯定比我写得好。
在这次沙龙上,我提了17q12微重复相关咨询建议的疑问,贾蓓博士给了我她们单位的经验,张主任也答应将她们那里这些年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分享给我。加上之前张建芳主任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表型、预后以及遗传咨询有了更充分的本地实例信息储备,对做好咨询更有信心了。不同于以往通过网络检索、阅读国外文献获取疾病相关知识的模式。现在有了在线学术讲座,让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得到了更多和各地专家直接沟通、交流,聆听指导、分享疑问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对于临床工作人员给予就诊人更充分、直接、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咨询建议,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感谢小彩虹、感谢刘博、感谢各位专家在周末的晚上不辞辛劳、在世界各地、不同时区共同来提供课程和指导。
还有一些遗传知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