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肠道菌群失调症和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症和腹泻



  正常大肠内每克粪便中含107—1012个微生物,在大便正常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普通大肠杆菌与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如类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不超过10%,芽胞菌与酵母菌虽也称为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各菌群间按一定比例组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若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某些变化,导致过剩菌(包括过路菌、芽脑菌、酵母菌)繁殖显着超过正常值的40%以上,则引起肠道食物的分解紊乱,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腹泻。  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婴幼儿发病为成人的3—10倍,全身衰竭、营养障碍和维生素缺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急性感染、激素治疗、X线照射及大面积烧伤等为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病诱因。  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有如下特点:  1.如肠内有碳水化合物的异常分解,则表现为发酵性消化不良,大便呈水样或糊样,多泡沫,呈酸性反应,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伴有肠鸣、腹胀与排气增多;如为成形便,则大便成堆,多泡沫,状如发酵的面团。大便镜检可发现大量未消化的淀粉团,用卢戈氏液可染成深蓝、蓝色、棕红等不同颜色;此外,卢戈氏液又可染出大量嗜碘性细菌(酪酸梭状芽胞菌、链状球菌),对证明这些细菌的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2.某些小儿体内缺乏蔗糖酶、麦芽糖酶和转化酶,以致不能将双糖类食物分解、吸收。双糖类食物在小肠内积聚过多,因细菌繁殖与酵解作用引起腹泻,其大便中乳酸含量增高,可有轻度脂肪泻,停给双糖类食物后病情好转。 1 2 下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by/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