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为啥有人干吃不胖脂肪都被肠道菌群吃掉啦
为啥有人干吃不胖脂肪都被肠道菌群吃掉啦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靠谱
实用
本文精彩内容尽在视频中
随着全球平均体质指数(BMI)的升高,肥胖和超重人数的不断增多,肥胖症相关的健康风险也日益严重。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饮食、心理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紊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响肥胖的具体机制尚未得知,导致诸多减肥人士对肠道菌群无从下手。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的一种特殊miRNA——miR-的增多是白色脂肪增殖的关键,而miR-可明显受肠道菌群特定代谢物的抑制。换言之,有些人干吃不胖,是因为白色脂肪被肠道菌群“吃掉了”。
miR-——白色脂肪中的“可燃物”
白色脂肪是人体内脂肪组织的一种,和褐色脂肪相对应,主要功能就是把多余的脂肪存储在体内,大量白色脂肪的积聚就会导致肥胖。所以,想要减肥,就得先把白色脂肪“燃烧”掉,而其中关键,就是要找到白色脂肪中的“可燃物”。
研究人员发现,在高脂饮食饲养的胖小鼠的白色脂肪组织中,miR-明显且特异性地增多。成熟的miRNA是由较长的初级转录物经过一系列核酸酶的剪切加工而产生的,随后组装进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靶mRNA,并根据互补程度的不同指导沉默复合体降解靶mRNA或者阻遏靶mRNA的翻译,可调节包括发育、病毒防御、造血过程、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脂肪代谢等等多种途径,而miR-正是调节白色脂肪的关键。
miR-是脂肪组织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
研究人员指出,敲除了肥胖小鼠的miR-后,这些小鼠无论进食多少高脂食物,始终可以维持正常的体重!这种体质令人羡慕有木有!进一步的研究证实,miR-敲除的小鼠具有超高的能量代谢,而且代谢的底物不局限于糖类,它们连脂肪都不放过!而且这种能量代谢并不会引发高血糖、炎症等令肥胖患者瑟瑟发抖的问题!也就是说,miR-就是白色脂肪内的“可燃物”!可是,mRNA敲除并非可广泛操作之法,生物体内是否存在可将miR-“点燃”并将白色脂肪“燃烧殆尽”的那一把“火”呢?
I3CA与吲哚——肠道菌群放的一把“火”
提及代谢,肠道菌群自然粉墨登场。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吲哚-3-羧酸(I3CA)和吲哚与miR-的含量明显负相关。进一步的体外实验证实,这两种物质都可以明显抑制miR-的表达!体内实验发现,对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的小鼠施以吲哚后,小鼠的miR-表达受到显著抑制,而这些小鼠的肥胖程度较之对照组明显下降!也就是说,I3CA与吲哚正是肠道菌群放的一把“火”,借“点燃”miR-将白色脂肪细胞“燃烧殆尽”!“干吃不胖”是因为有肠道菌群替你“吃掉了”白色脂肪!
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I3CA与吲哚可明显抑制miR-的表达
更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在小鼠中独自存在!研究人员在一些肥胖儿童中发现了吲哚不足,亦在一些肥胖成人中发现了miR-的过表达!但该结论能否应用于人类,尚需更多实验来证明。
这项成果加深了研究人员对肥胖和肠道菌群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治疗肥胖相关症状的新靶点,同时还指出了肥胖的新的治疗可能性。但是,在确认自己是“干吃不胖”的幸运儿或这项研究真正应用于临床前,建议还是不要“干吃”了,当动则动,当控制就控制,才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之方啊!
参考文献:
AnthonyT.Virtue,etalThegutmicrobiotaregulateswhiteadiposetissueinflammationandobesityviaafamilyofmicroRNA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12Jun.
大家幸苦工作之余,总要出去走走甩甩肉。对于爱学习的我们来说,出去走走可不能没有收获。那么小编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既高端、又满是干货的大会:第二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看过照片直播之后,我发现去年来参加大会的伙伴们颜值一个比一个高,身材一个比一个好。据了解,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参加这样的大会,一来受到行业大咖们智慧的熏陶,近朱者赤,久而久之气质、颜值也就上去了。二来常常参会四处活动,顺便减肥也成功了。
第二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今年10月11~13日要召开。在大会上,研究者们将对免疫治疗、肿瘤微环境、代谢重编程、肿瘤标志物等主题进行热烈讨论,欢迎大家一起来聆听、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见解~目前已经有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确认将在大会上作报告,以下为已确认参加大会的嘉宾阵容(按字母倒序):
朱波教授
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
周雷教授
新加坡眼科研究所
郑利民教授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张令强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俊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肿瘤科主任
俞立教授
清华大学
殷咏梅教授
医院
薛红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肖智雄教授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王晓稼教授
医院
王建华教授
医院
王传贵教授
上海交通医院
王宝成教授
医院肿瘤科主任
谭蔚泓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宋尔卫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邵志敏教授
医院外科主任
任秀宝教授
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
陆劲松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
李宗海研究员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蒋玉辉研究员
医院
胡夕春教授
医院
何明亮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董金堂教授
南开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邓初夏教授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
陈佳艺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
Wei-XingZong
教授,新泽西州皮斯卡塔韦罗格斯大学
邀请函
招商函
首届大会回顾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