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临床体现 > 益生菌决定健康的重要因素
益生菌决定健康的重要因素
年10月16日,《自然》杂志刊文“当大脑遇到肠道”(BrainMeetGut)——神经生物学家探讨肠道微生物与脑发育。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一次水灾后人们饮用不洁水而导致的肠应激综合征,在患病后的8年里,科学家发现这部分人情绪焦虑、意志消沉,从而引起精神病学家展开肠道微生物对神经影响的激烈讨论,也将肠道里寄生的这群数量庞大的菌群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引入大众视野。
呼吸第一口空气之前益生菌已光临
自然分娩状态下婴儿在出生的过程中大量的微生物会经过婴儿的口腔进入消化道,从而定植在他们的消化道内,再通过与母亲皮肤接触、哺乳等过程,婴儿最初的肠道菌群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伴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逐渐开始构建,成人期才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肠道菌群是指定植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肠道是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寄居在我们肠道的微生物数量有之多,约为我们身体细胞数量的5-10倍,已知它们的基因总数超过30万个,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倍左右。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还能利用降解蛋白质残基合成必要的氨基酸,参与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它们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其实也有“型”的
在Jeffrey的两个研究发表的同时,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由PeerBork领导的研究团队发表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研究成果——“肠型”。就像ABO血型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肠型,肠型不同的人对能量代谢和存贮的方式也不一样。
通过研究4个不同国家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比较他们的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等,研究者将人类的肠道类型分为3类:拟杆菌、普氏菌和瘤胃球菌。拟杆菌属已知擅长于分解碳水化合物,所以这种肠型的人相对不易发胖;普氏菌属擅长于分解肠道黏液,这种黏液会增加肠道疼痛;而某些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使体重增加。研究发现,肠型和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无关,而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
糖尿病与益生菌
来自华大基因和深圳二院的研究团队采集了中国个二型糖尿病样本,并对它们进行肠道微生物的测序和分析工作,提出肠道微生物组关联组(MetagenomicLinkageGroup,MLG)的概念。通过对二型糖尿病相关微生物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之间存在拮抗关系,特别是梭菌与糖尿病的关联,这提示如果人体内缺少了一种产丁酸盐的细菌,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同时他们指出肠道菌群可被用来对二型糖尿病等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及监控。
肠炎、肠癌与益生菌
既然肠道菌群在肠道里,那么肠道的病理变化应该与肠道菌群更有关联性,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梭杆菌和卟啉单胞菌有增加的趋势。
而来自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确认,使用肠道菌群组成可用来筛查及预测结直肠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研究了各种肠炎的菌群组成,发现肠道在发生炎症时,微生物的拓扑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了。事实上,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宿主)免疫系统的长期相互作用,也是研究的热点,但是这种相互作用异常复杂。
最近《科学》杂志的新进展,更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热得发烫的PD-L1免疫治疗时结合双歧杆菌属,CTLA-4免疫治疗结合多形拟类杆菌或者脆弱拟杆菌的粪便移植治疗起到增强疗效,为癌症的免疫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益生菌与免疫系统
既然肠道微生物寄居在我们的肠道中,大部分时候不会引起肠道感染,这就让人们不难联想到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在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小鼠存在免疫缺陷,通过补充益生菌,免疫缺陷可以迅速恢复。
YukihiroFurusawa等人年发表在Nature的题目为“肠道共生菌产生的丁酸肠促进道调节T细胞的分化”的文章,报道了肠道共生菌可以调节多种T细胞分化,从而改变肠道粘膜的免疫系统。普拉氏梭杆菌位于肠道的粘膜层,通过发酵作用产生丁酸,这种短链脂肪酸通过刺激、调节性T细胞,从而避免肠道炎症的发生,所有的梭菌类细菌都有类似的机制。年8月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指出,正常情况下,树突状细胞在防止T细胞对肠粘膜炎症时不起反应,因此它们在保持肠道的免疫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树突状细胞可激活T细胞,T细胞上的β-链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清除β-链蛋白后,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明显降低,而亲炎症的辅助T细胞1和17以及其细胞因子上升。树状细胞缺少β-链蛋白的小鼠表现出对肠炎的敏感性增加。
事实上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两套系统,在自然界中经过了长久的进化,可以说,人体与肠道细菌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体拥有一套完备的免疫系统抵御外界的各种病原菌。
肠道中菌群也会衰老
年一篇关于人的一生中肠道菌群改变的文章提到,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到了老年,人体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其成年和婴儿期有很大差异。首先,老年性肠炎会经常发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特别是类杆菌、普氏菌、双歧杆菌等下降明显,而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则会上升。
在另一篇关于老年人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同样年纪的老人,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肠道微生物趋同,且菌群种类多样性要小于家庭养老的老人,这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将加速老人们的肠道衰老,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对肠道微生物影响显著。所以,建议老年人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以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合理利用可成良药
随着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补充肠道益生菌已经广泛被人们接受。事实上,早在我国唐代的《北齐书》中,就有“黄龙汤”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为:“近城市人以空罂塞口,纳粪中,积年得汁,甚黑而苦,名为黄龙汤,疗温病垂死者皆瘥。”也就是将人的大便埋在地下,经过数年炮制,用于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病人。“黄龙汤”的制作过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厌氧保存肠道微生物的过程。
对于剖腹产的婴儿,由于没有孕妇产道微生物的“洗礼”,可能出现肠道微生物定植问题,美国已经有研究者利用母亲产道收集的益生菌涂抹新生儿以帮助新生儿建立最初的肠道菌群生态。同时肠道微生物治疗对自闭症患儿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
对于喝奶粉的孩子来说每天在奶粉中及时补充益生菌有益于孩子体内建立良好的微生态环境,为孩子一生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