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临床体现 > GB4789412016食品安全国
GB4789412016食品安全国
GB.4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
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1肠杆菌科检验标准解读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阴性的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GB.41-对肠杆菌科的检验包括平板计数法和MPN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通过对样品用BPW进行稀释,选择合适梯度,并倾注VRBGA培养基后36±1℃培养24±2h,然后计数典型菌落(有或无沉淀环的粉红色至红色或紫色菌落),再用葡萄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和革兰氏染色试验进行确认,以CFU/g或CFU/mL报告。
具体检验流程见图1。
MPN计数法通过对样品用BPW非选择性前增菌,EE肉汤选择性增菌,然后用VRBGA平板划线分离,最后对典型菌落(有或无沉淀环的粉红色至红色或紫色菌落)用葡萄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和革兰氏染色试验进行确认,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肠杆菌科的MPN值。
具体检验流程见图2。
2肠杆菌科、大肠菌群及大肠埃希氏菌的区别与联系《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年)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20个菌属,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爱德华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耶尔森菌属等。故以其作为指标菌则较大肠菌群等指标菌更敏感,更准确。肠杆菌科各属细菌的最后鉴定是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定属、种,或再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才能作出最后判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又称大肠杆菌,是指广泛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中,能够在44.5℃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靛基质、甲基红、VP试验、柠檬酸盐)生化试验为++--或-+--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对大肠菌群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byGB.3-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种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采用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作为食品卫生指标菌,但在欧洲还大量使用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作为指标菌并且已有多年历史。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是由于粪便污染食品而造成的,所以作为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标菌,应该在人和温血动物肠道细菌丛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在肠道以外的环境中,具有与肠道病原菌相同的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能生存一定时间,生存时间应与肠道致病菌大致相同或稍长,且检验方法相当简单易行。相对于我国常用大肠菌群作为指标菌,肠杆菌科检验有两个优越之处:一是由于肠杆菌科的定义十分明确,避免了大肠菌群检验中因定义不清出现的问题,二是不会出现像大肠菌群检验中乳糖迟缓发酵菌株占优势时出现的假阴性。制定肠杆菌科检验方法更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3肠杆菌科作为指标菌的卫生学意义早在19世纪50年代,欧洲公共卫生细菌学家便推荐并采用以在分类学上准确描述命名的肠杆菌科来代替无分类学名称的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指标菌。检出肠杆菌科可以认为加工后产品再次污染细菌,若食品中肠杆菌科的计数超过一定限量,则表明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缺陷,如不适当的加工工艺、后加工的再污染、储存的温度不当等。
在乳品工业中采用肠杆菌科作为指标菌则有着更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如生产奶酪时,原料生奶在农场或转运冷藏期间肠杆菌科中的嗜冷性细菌如蜂房哈夫尼亚菌和沙雷氏菌可生长且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促使奶酪成熟并产生香味。但当生奶冷藏时间过长,这些菌生长繁殖达到很高的数量,则会使生奶产生异味并变质。所以控制一定数量的肠杆菌科细菌对设计有效的冷藏期限和对加工工艺的评价有很大的价值。此外,生奶中的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能发酵乳糖产生大量气体,可引起奶酪产生大量气孔。奶酪早期气孔的产生及肠杆菌科的水平和种类均可预示着有潜在的危险。
参考文献:
[1]甄宏太,刘中学等.食品中肠杆菌科的计数检验方法.现代商检科技,,4(5):36,54-55.
[2]史长生.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的分析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33(8):-.
[3]堵舒桐,彭斌等.新疆某现代化肉牛屠宰加工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研究.新疆农业科学,,52(2):-.
[4]徐进,庞璐.食品安全微生物学指示菌国内外标准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3(5):-.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账号转载,需注明引用出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