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临床体现 > 专一不全是好品质
专一不全是好品质
每次明星离婚案,都会引发全社会对婚姻和爱情忠贞的探讨。是否应该对配偶专一,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主流意识大部分还是赞扬专一,批判出轨。在临床用药方面,药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一直也是赞扬专一,痛恨和避免出轨。这倒不是说这些人对哪种药有移情之恋,而是对药物选择性的钟情。
之前一篇关于吗叮琳的文章谈到过药物选择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受体类药物尤为重要。一个最常见的关于药物选择性的例子是曾经最常用的降压药,普萘洛尔(俗称心得安),可以诱发和加重支气管哮喘。原理就在于普萘洛尔通过阻断β受体来降低血压和心率,但这些受体不光分布在心血管,也分布在支气管平滑肌。而且两种受体分属不同亚型,血管上的是β1受体,阻断以后对血管可以产生松弛效应,支气管平滑肌是β2受体,阻断却可以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心得安就是非选择性的作用于这两种受体。后来的专一的β1受体拮抗剂就克服了这个缺点,选择性的作用于心血管,而对支气管几乎没有作用了。同样的原理反过来,传统上作为支气管哮喘抢救用的肾上腺素,是非选择性的β受体激动剂,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的同时,又会升高血压和心率,除非非常紧急,也不作为哮喘的常规用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都是选择性的β2受体激动剂。
高选择性的药物是药物发展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几乎每种高选择性的药物都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受体类药物也成为临床用药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大军。
然而,对某些疾病,药物的选择性反而带来了一些难题。有相当多的疾病,涉及不止一种受体,或者虽然目前叫做一种疾病,但只是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不多,暂时归到一起的好几种疾病。将来随着对疾病的了解增多,可能会重新划分成新的疾病。这样一来,药物的高选择性反而成了缺点,反应在日常诊疗当中,就是总是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效,但对另一部分就没有效果。
消化系统的功能性胃肠病是一个突出例子,同一种诊断的病人里,有的以动力障碍为主,有的痛觉过敏为主,有的可能还合并肠道菌群失调。以单一受体为靶点,针对单一发病机制的药物,无法涵盖所有的病因发病机制。如果一个病人合并两种以上的异常,药物就起不到满意的效果;如果病人群体中各种发病机制都有,就意味着对整体人群的有效率也不满意。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病人的主要特征归类,按照归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肠动力不足为主的用促动力药,内脏高敏的用疼痛调节药甚至是镇痛药,菌群失调的用益生菌等等;二是选择针对多个受体,或者在多个环节改善功能的药物。
当然,这两个途径依赖于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和对各种异常的检测手段进步。前者促进药物开发,后者改进病人的个体化治疗。高选择性的用情专一的药物依然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有些情况则需要花心一点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