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辽宁北镇赵雁明拼死吃河豚

辽宁北镇赵雁明拼死吃河豚



白癜风恢复 http://m.39.net/pf/a_6126327.html

学第期(总第期)

拼死吃河豚

文/赵雁明

我刚去上海工作时,赶上一场大梅雨,特别缠人,一下就是两个多月,直接与台风季节接上。没完没了的雨,让人特别难受,衣服没法晒,出门就得顶着雨,所有的活动,都以在雨中为背景,衣服长毛,空气都是发霉的味道,就连瓷砖,都长了多厚像油污一样的腻黑霉,那年的梅雨,让人崩溃。

好不容易盼来雨停,人们那个高兴呀,衣服不用烤了,裤子不用拿吹风机吹了,最让人欣喜的,是太阳终于出来了。兴奋的人们,重新拾起入梅前的生活,你请我,我请你,太湖菜,花雕酒,歌舞升平中渡良宵。雨停了,我也终于能在阳光明媚下,看看上海是啥样?坐车去车站,要坐,若去南京路,81或者85路都可以,甚至可以直接在高庙摆渡去杨浦,然后顺着四川北路走。

那时我面临的,不光是环境陌生,最要命的,是我听不懂上海话,完全无法适应吴侬软语的缠绵。多亏上海本地那些同事,梅雨时期就教我基本会话,一句一句练发音,一点一点教授我当地的习俗,先从脖子下的那个三角区域说起,海派的礼仪与文明,严格得近似苛刻,却非常有用非常随俗,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明白,上海人的看似朴素随和的着装,背后承载着那么多的礼仪要求。

我去上海之前,许多人都讲,上海人小气,上海人排外,上海人喜欢吃糖,就连熬汤,都放一勺白糖。其实都是片面的,上海人文的基本,是把上海首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真正的上海人”,另外一部分,是顺着河道撑船或者挑着担子过来的,指的是祖辈属于逃荒逃难的,地道的上海人,指的是老城隍庙及周边,川沙奉贤和松江,也算在里面,有关正宗不正宗,是挚朋挚友间,掏心掏肺的话题,红标老酒端起来,实话实说跟你讲,绝对不能修饰或杜撰,然后才成为知心朋友,隔三差五聚一聚,掏心掏肺的前提,是要分清到底正宗不正宗,也就是说,上海首次开埠时,你的祖先是否已经住在老城厢,或者周边那几个县。如果你是坐着自己的船,或者挑着自家的担,尤其是从江北过来的,任你找出多少的证据,你都不能算作地道的上海人,而且这种骨子里的不认同,很难从文化层面改变的。

然而毕竟上海是个海派的城市,即使你的祖先逃荒逃难来的,既然这个城市接纳了你,你的文化与习俗,也已经融入这个城市了。上海接纳外来的文化,最推崇的是苏南,尤其是苏州,然后是浙江的宁波,以及四川和山东,朋友们从上海的文学作品里,经常能看到“小山东”“小四川”“小宁波”,其实那是一种怜爱的称呼,而来自苏北的年轻人,就特别容易被称作“小赤佬”,海纳百川这个词,落实得最好的上海,其实里面也有很深的内涵。

了解了上海的文化,学起上海话来,才能慢慢入门,因为上海话的土话部分,就包容这些融入上海的老一辈有上海户口的人。“戆大”“鳖三”“白相”里,新词旧语都需要从文化层面去记,然后才能慢慢听懂上海话,听懂了上海话,苏州杭州和宁波话,也基本略懂了。如果不懂上海的习俗,死记硬背的话,很容易出笑话的。我刚去上海时,街上流行《走进新时代》那首歌,街道里弄里,只要是放歌曲,都是这首歌,在地道与不地道的上海人里,似乎这首歌,是专门为他们写的,《走进新时代》那首歌里的意境,更能提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人的那种喜悦心情。我学上海话,也是在那样的氛围,上海同事意气风发地教我,我也意气风发学着,《走进新时代》那首歌,也让我随时都感动上海朋友们的真情。

速成学习的最好办法,是融入,融入的最好办法,是身临其境,同事们领着我去外高桥,去张江高科技开发区,去金桥出口加工区。去四川北路,去淮海路,去多伦路,一边逛,一边讲,随时听到路人唠嗑,随时给我做解说,慢慢的,我也从阿拉伊拉、大兴、港督、勿要客气、掰个物事侬欢喜?一共几钿?到火车站要几化辰光?开始,逐渐听懂了阿拉孛相(白相)得老吃力个,侬辣做啥?搿两日我忙得来要命,热煞脱嘞等日常话,也随着路边的对责中,揣摩出了“侬就是芝麻地里长额黄豆,玉米地里长额甘蔗,西瓜地里长额冬瓜杂种晓得哦?”,明白了上海话的特点,有时也需要绕很大的弯子。绕弯子的目的,就是说得明明白白,我最喜欢上海人的指路,永远拿坐标来定,两条路的交叉处当原点,然后再说具体的特征,这种方法找起来,更容易,比起我在建设银行旁边的某某店,准确多了。

那段日子里,同事们也经常拉我参加属于他们的聚餐,言谈过程都是上海话,土语俗语也特别多,一边吃,一边给我讲解,从高庙酒家开始,然后是七号桥边的红泥,然后又从仁和,一直吃到外高桥的金碧辉煌,从洋泾到高东,从凌桥到三林,从杨思到合庆,最后一直到东海农场,陆家嘴的鹭鹭酒家,浦东大道上的小南国,完全都是上海的人文氛围里,我的上海话水平,也不断提高着,虽然不会说,但已经能听懂,敢情要想学好上海话,还得需要领会这么多,每每想起这些,感动永远不变的,没有那些上海的朋友们,我永远也不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上海。

上海朋友让我知道了,上海老酒的红标与绿标,上海同事让我认识了太湖船菜的精致,长江刀鱼的珍贵。上海同事也教会了我,何为女儿红,何为陈年绍兴花雕。梦里感激的是上海,永远记忆的也是上海的同事。我曾经对他们说,今生最无悔的,就是来上海工作,和大家在一起。我也不会忘记和大家一起,用生命做赌注,一起拼死吃河豚的悲壮!

那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那是个让我所有的感动与感激的日子。那是在一个春天里的一天,一个我到上海第二个的春天,就在桃花水溢满春江的傍晚。我的同事专门来请我,说今天要请我吃河豚肉。同事介绍说,在当地,吃河豚是不请朋友的,都是早先自我形成的自发团体。因为吃河豚是有生命危险的,生怕万一发生事情,家人间纠缠不清,再好的朋友,不一定代表家人也性格相投,不敢保证在朋友不在了的时候,不闹这明知的拼死聚餐。上海同事说,为什么吃河豚这事情想起了请我,一是因为大家的短暂相处中,发现我是位性情生活的人,感恩的生活心态,义气坦诚的做人表现。二是想到我是个北方人,不可能有机会,能品尝到鲜美的河豚肉,来到了上海,大家相处得不错也是缘分,为了友谊的缘分,她们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遇。第三,要吃的是野生的河豚,长江边捕到鲜活的野生河豚,也不是轻易就能办到的事情,机会难得。最主要的,是做河豚的厨子,几十年来没有失过手艺,他做的河豚鱼,都是一年前就约定好的生死弟兄预定的。同事们也担心,这样用当地习俗理解,近似荒唐的宴请,是否合适?是否会让我为难,毕竟需要舍生忘死的勇气。

一年多的相处,我感受着兄弟姐妹的关怀,一年多的工作生活友谊,我感激着兄弟姐妹的关爱。既然连生死度外的选择都能想到我,我的眼角湿润了。谢谢,谢谢,我非常高兴,我愿意和朋友一道,去见识那传说中才听说过的真实!同事一直解释,我可以例外,我可以不吃河豚肉,邀请我的主要目的,也是想让我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亲眼看一看,长江流域下游人们,是如何拼死品尝河豚之鲜的。

我和我的两位上海同事,在黄昏的时候,打车到外高桥北边的高东镇的,我们吃河豚肉的饭店,不在高东镇的镇里,是紧靠长江的一个小村子。那饭店不大,和大家平常见过的路边小店差不多。我们到了饭店的时候,饭店的老板,正指挥服务员和厨师打扫卫生。我们坐到包房的时候,老板把厨师和服务员都打发回家了。我以为吃河豚这事,不允许知道的人太多,只有老板下厨,就足够了,哪知道,老板在给大家发过一支中华烟后,竟然也回家吃饭去了。整个饭店里,只有前来吃河豚的人,没有端茶倒水的,也没有生火做饭的,敢情只是借个地方,借个锅灶而已。

这河豚到底怎么吃呀?难道由同事亲自下厨不成?店外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做东的老黄终于到了,随同老黄一起的,是两位乡村野姑,还有一位农民打扮的先生。来的姑娘里,有一位背着药箱,就是过去赤脚医生背的那种。而那位十分乡土的男士,麻利地把车里的大包小裹和水桶卸下来。我第一次看到装在水桶里的河豚,也第一次看到它们在水中游动,灰蓝色的暗花纹,雪白的大肚皮,圆滚滚,萌萌的,比卡通图片里的鱼还萌,特别的可爱,基本都是一样的大小,每条重量大约二三两。老黄说,他刚如约从江边船上取来,提前许多天打的招呼,今天只捞了这么多。他原想买十来斤,渔民们说,根本没有那样的可能,捕捞多少完全凭运气,有时一二斤,有时一两条,今天算是运气好,总共能有五六斤,河豚游到长江口,已经是末端,其实河豚味,已经不如在扬中,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排队,也需要提前预约,没有可靠的熟人,根本买不到这现打现捞纯野生的。

老黄把我们拉回饭店的包间,自己找热水瓶泡茶,一边泡茶边一边说,饭店的老板,是他最好的朋友,但吃河豚这种事,再好的朋友,也只能借用场地,而且,双方不能在河豚到来的时见面,都是客人先来,然后主家走,然后才是请客的人来。吃河豚不能动用厨师和服务,万一有事情发生,不能连累朋友的。明明看见河豚了,却不去阻挡,还敢借用服务员,证人太多,一旦有事说不清,就得承担后果的。吃河豚的人,是不想连累朋友的。老黄的介绍,我才明白为什么那饭店老板,把我们引到包房,就急忙离开的原因,习俗早就定好的。

老黄和我的两同事,就是那天晚上,吃河豚肉的生死搭档,是拼死慷慨共患难的弟兄。饭店老板的离开,吃河豚肉的万一后果,开始让我忐忑不安起来,这吃河豚肉,真的是生死抉择?真的就是出生与死的抉择?真的会有万一的情况?我为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悲壮场面而兴奋,我为朋友的真诚而自豪,我也为是否吃河豚肉,艰难煎熬着,吃吧,怕万一,为了一口鲜,值得么?不吃吧,感觉对不起这一片真情,其实同事们,并没有要求我必须吃,只是这难得的机会,让我能亲身体会到。

老黄不停地给大家发香烟,老黄不停地给大家倒茶水,老黄不停地和我的同事叙交情,老黄还喋喋不休地向我这外乡人,介绍吃河豚的故事。老黄说,扬州地区也有吃河豚的习俗,扬中地区吃河豚,都是给最尊贵的客人。老黄今天也要用河豚,招待我,以示他与我同事的友谊,是真情稳固长久的。他也希望我,自己做选择,吃或不吃都可以。老黄说,其实上海吃河豚的人不多,因为河豚最鲜美的时节,是游在镇江附近的时候,那时候的河豚,味道最鲜美,毒性也最大。但扬州镇江一带,拼死吃河豚的多,长江里的野生河豚,也逐年减少了。他说扬州地区的扬中市,每年都有吃河豚死人的,死的都是老食客,就象淹死的大都会水一样,吃河豚而死的,都是自认为会做会吃的。明明知道有危险,依然敢为一瞬间的鲜,心砰砰的,脸也越来越白。吃河豚这事,远比想象的还危险。

老黄和我们说话的时候,他临时雇的两个服务员,进了包间,一位把那种赤脚医生的药箱打开,从里面数出五支注射器,五只药水瓶,把一瓶瓶的药水打开,抽到每支注射器中,再用空药水瓶,套在注射器的针头上,然后从包间的用品柜里,拿出个盘子,把那些抽好药水的注射器,摆放到盘子中,告诉老黄,药水准备好了。我知道,那药水,肯定是从非正常渠道弄出来的,用于解万一的河豚毒素,那些药水和注射器,就是为我们这五个人人专门准备的,包括那位请来做河豚的“厨师”。万一有情况,立刻注射药水,医院,争取抢救的时间。

药水准备好了,我的脸色更白了,额头也直冒冷汗。老黄笑我胆怯了,这只是为了防止可能的万一。是的,没有错的,这万一的防备,真够吓人了,命都是在万一的情况下,一万地丢失的。同时来的另一位姑娘,端的是满满一大盘新鲜的芦苇根,那种春天的芦苇才有的芦苇根,有人有心冷藏着,听说能入药,想不到这场面,也能派用场。一根根的芦苇根,都剁成半尺长的段,洗得干干净净的,端到桌子上,让大家咀嚼。咀嚼芦苇根,是解河豚毒的民间药方,那是沿江吃河豚的,吃河豚之前,必须要做的。嚼着芦苇根,心更忐忑了,我以为所做的准备,到这就结束了,哪知老黄笑眯眯指了指窗外,让我看他的车。车有什么好看的?老黄说,你看车里的司机,发动机是不是没熄火?敢情车里还有一位男士,那人自始至终就没有下车。我仔细看了看,那位司机正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车都不熄火,医院,上海朋友做事情,真细心呀!

左等河豚肉没上桌,右等还不见河豚肉,我的肚子开始叫了。不光我,同事的肚子,也咕咕叫起来,刚才咀嚼芦根,引来更多的消化液,又喝着茶水,都两个小时过去了,肚里早就饥肠辘辘了。偏偏空气里,飘来米饭的清香,飘来油炸花生米的香,飘过来白米虾的香,飘过来稻草扎肉的香味,还有炖鸡炖鸭的芳香,每一种香味,都引诱肠鸣不停,大家都一杯杯喝茶水,以掩饰不争气的肠鸣声。

终于,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厨师开始往桌子上端菜了,是他亲自端,两位服务员,只在一旁看,也不帮倒水,也不帮传菜。清炒的土鸡块,水煮的白米虾,还有油炸花生米和稻草红烧扎肉,外加一大盘河豚肉。所有的菜量,都很大,大得完全不是上海的风格。装河豚肉的盘,竟然是一个大茶盘,厨师说他同时开了四个灶,所以鸡鱼肉都是热气腾腾的。菜上全了,老黄依然讲着故事,仿佛忘记招呼大家。又给厨师敬支烟,然后接着给大伙发,大伙都坐着,只有厨师站着。

站着的厨师,自己打开一瓶白酒,然后一边喝,一边吃起河豚肉,一边吃,一边与大家唠嗑,说着他与老黄好,是从光屁娃开始,过去许多年,老黄处处关照他,让他看泵站,让他学本领,如今的他,正在外高桥一个厂,管着几百号的人。天呀天,不知礼节也罢了,拿着筷子就吃,端着酒就喝,主人没发话,他先自饮自酌了,问题是,他竟然一天也没有做过真正的厨师。一副农民的打扮,一副旁若无人的吃相,说他是厂长,我真不相信,他说着喝着,又说了许多,但没有一句说河豚,仿佛忘记那天是请我们吃河豚。而我的那两位同事,也迎合着他和老黄,越说越不着边,我都后悔来,今天是看着美食,熬着肚里的肠鸣,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那分分秒秒的过程,太难熬了,我很想抓一把花生米塞嘴里,又怕同事笑话,今天与老黄,我是第一次见面,忍呀忍,十几分钟终于过去了,旁边一位服务员说话了,到点了。原来有人给那“厨师”,看着时间呢。

聊了十多分钟,也没有说他姓啥叫啥,老黄没介绍,同事也不打听,这与平常的吃饭,也是一个不一样。旁边的服务员说时间到了,厨师拿着老黄塞给他的两盒软中华,去跟外面的司机聊天了。厨师离开后,老黄才招呼大家吃饭。敢情,厨师是拿自己的生命,先做个试验,刚才过去那十分钟,可能就是河豚毒素发作的时间。我太震惊了,做好的河豚肉,万一毒素剔除不干净,最先中毒的一定是厨师,何况厨师并不是在厨房尝,而是当着我们的面,坦然吃给大家看。这是啥交情?这是啥友谊?传说中的生死之交,今天亲眼见证了,人家已经拿生命,给你趟路了,危险已经解除了,可以放心吃。

我的眼睛已经饿得发蓝,心里的感动,暂时放一边,闻听可以开始了,我也放下了斯文,我抄起一个调羹,照着那一大盘花生米,就舀了一大勺,赶紧塞嘴里,嚼吧嚼吧往下咽,然后才跟老黄说,刚才这哥们,真是你的生死弟兄。老黄眼睛一亮,领导说得太对了,生死弟兄呀,的确是生死弟兄,吃河豚这事,务必是生死弟兄帮忙,心里才落底。他补充说,我们浦东人不容易,黄金荣杜月笙,哪个是省油灯,处个生死弟兄,活得才会滋润些。是呀,从吃河豚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友谊有多深,才能有机会,一起吃河豚。我看了看旁边的同事,不与二位客套了,不说谢谢了,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桌吃河豚里面,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天一起在东海边,这个不知名的饭店,这个不知名的村庄,还有你们和老黄。

老黄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河豚肉,放在嘴里吃,我的同事也把河豚肉送到自己的嘴里。他们吃着河豚肉,我一直夹着其他菜,真的去吃河豚肉,依然需要酝酿几番,毕竟平生第一次,毕竟亲眼看到刚才的种种悲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肚子也添得差不多了,我的思想斗争,还没有结束,不吃河豚肉,错过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错过同事的一片真情。可吃吧,终究需要考虑值不值,不是与朋友,是传回到家里,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是不是也有点愚?我看过晚报里介绍,河豚的肝脏,河豚的籽,河豚的血液,河豚的皮,都有能毒死好几头牛的毒素,桌上摆放的河豚肉,分明是带皮的,人家上海同事吃过,说不定已经有抗体,何况老黄也说了,吃不吃随意,他们就是想表明,他们对我,拿的是顶级的友情。

想想一年多的时间里,得到同事太多太多的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在上海的各种顺利,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我所接触的所有人,都是上海本地的,许多都是正宗地道的真正上海人,我感激,我感动,即使他们没有要求我,我也应该掏心掏肺表现出来,而掏心掏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今天的氛围,要吃就是一起吃,一起拼死吃河豚我抹了抹依旧苍白的脸,我定了定依然慌着的神,今天豁出去了,不就是吃河豚肉吗?不就是有可能的万一吗?仕为知己,我张开筷子,哆哩哆嗦夹向河豚肉,然后放嘴里,眼睛一闭就嚼,朋友说得没错呀,河豚肉真鲜,肉嫩肉鲜,鲜得能把口水同步带出来,唇齿留香那个词,放在河豚肉上太恰当,那种香,不光是留在口腔,也向外延展溢出。那种鲜嫩,能感觉肉丝的存在,又能感觉出鲜美的张扬,真是鲜得能把眉毛勾引下来。我吃过地图鱼,也吃过金龙和银龙鱼,我以为,那些已经是鱼鲜的之最,谁知与河豚美味比起来,地图与龙鱼,也是俗世的俗菜。一块河豚肉下肚,口水溢满了口腔,两块河豚肉下肚,才明白鲤鱼鲫鱼肉,捻在唇齿间,发柴的感觉,原来柴与不柴,都是比较出来的,难怪长江沿岸的乡亲们,不惜拼死吃河豚,吃过河豚肉,世间的美味,都不稀罕了。

毕竟吃河豚,需要拼死的勇气,我敬重那些一起吃河豚的人,我敬佩那些做河豚的厨师,其实我最敬佩敬重的,是他们的那种生死的交情,不是挂在嘴巴的,而是真拿生命去“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情怀视之。拼死吃河豚,我也见证了真正的友谊,其实如果没有那样的环境,没有那样的氛围,无论如何,我是不可能吃的,拼死吃野生的河豚,值!

赵雁明部分作品荐读★沐冰浴火的冻豆腐★我身边最可爱的人★东北的豆角★真实的给鬼子打工★夜过薛公岭★风中的稗子★那时的“淘鱼”★玩泥鳅作家简介

赵雁明,辽宁北镇高中七八届,大学文化,高级讲师,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签约作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喜欢写乡土散文,有部分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精品小说(推发优秀的短篇小说,原则上不超过字。如遇优秀的中长篇,平台可以考虑以小说连载的形式推出),精美散文(原则上不超过字的美文),诗歌精选(推发50行以下的现代诗,古体诗要确保三首以上),佳作赏读(阅读平台推文后的感想,评论文学创作倾向等),专题报道(采访文学艺术界重大活动,报道优秀的作家、诗人先进事迹),杂文精选(推送有的放矢的言论、杂谈、小品文)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文学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3、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ystl/1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