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管住嘴迈开腿,一切都是然并卵遗传肥胖
管住嘴迈开腿,一切都是然并卵遗传肥胖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遗传性肥胖主要指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并不多见,但有家族性肥胖倾向。调查显示,如果父母体重都正常,孩子发胖的可能性仅是20%;一方肥胖,可能性就达到40%;而双亲都超重,这个数值就高达80%。
那遗传性肥胖是不是没救了?
并不是的!
就在今年7月,《细胞》和《柳叶刀》联合支持的新的开源杂志《EBioMedicin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肠道菌群失调与一种名为Prader-Willi综合症的儿童遗传性肥胖的关系。该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尹爱华和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共同领导,美、英、德、法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完成。
这种俗称“小胖威利”的遗传性肥胖患儿有着严重的“暴食症”,饥饿感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体重会持续增加,甚至最终危及生命。研究者为参加住院营养干预的小胖威利和单纯性肥胖儿童提供了以全粮、药食同源食品和益生元为核心的膳食,在均衡提供人体需要的大量和微量营养素的同时,增加了可以改变菌群的碳水化合物和植化素。经过12周的营养干预后,小胖威利患儿与单纯性肥胖患儿一样,饥饿感明显缓解,暴食症得到较好的控制,体重显著下降,血糖、血脂、血压等各种代谢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表现最突出的志愿者继续在家坚持干预,在没有外加锻炼的情况下,一年半的时间里,体重从千克下降到约70千克,而且之后长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像干预前那样体重持续增加。在体重下降,代谢改善的同时,全身性的慢性炎症减轻,血液中细菌产生的能引发炎症的毒素也减少,表明菌群的变化可能与疾病改善有关系。
研究者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发现,遗传性肥胖儿童与单纯性肥胖儿童具有类似的菌群结构失调特征,干预后他们的菌群结构也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升高,能够产生引发炎症的毒素的病菌下降,能够把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成份转变成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毒素的细菌减少。研究者把志愿者干预前的菌群转移到无菌小鼠肠道里后,诱发了肠道炎症和脂肪细胞肥大;而干预后的菌群就没有这种能力了。这些结果表明,膳食引发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推动了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过去,很多有关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都是在“属”,甚至更高的分类单元上分析细菌与健康和疾病的关联关系。由于同一个“种”里的不同菌株可以有高达30%的基因序列差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近年来,很多科学家呼吁应该在菌株水平分析肠道细菌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在这篇论文里,研究者用一种新的算法,直接从元基因组测序的大量短序列拼接出多个优势肠道细菌的高质量的基因组草图,从而可以实现在菌株水平研究这些细菌与肥胖的关系。
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代谢在营养干预下的变化,研究者在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的同时,测定了尿液代谢组的变化,发现由肠道细菌产生进入人体的毒素在干预以后的确显著减少。研究者把单个细菌基因组的丰度变化与志愿者尿液代谢组学特征进行关联,找到了能够产生与肥胖相关的毒素的细菌,它们的基因组里有能把食物中的脂肪或者蛋白质转变成引发心脑血管损伤的毒素的基因。这些产毒素的细菌有可能成为控制肥胖的新靶标。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不是单个细菌的杂乱堆积,而可能与“热带雨林”这样的宏观生态系统一样,遵循着共同的生态互作规律。例如,热带雨林中的不同的动植物种类会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叫“功能集团”的类群,共同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同一个功能集团里的种类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繁荣或者一起衰落,而不同的功能集团之间会合作或者对抗。另外,在热带雨林里,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同的种类作用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那些高大的乔木种类,它们是森林的“基石种”。这些乔木把森林覆盖,造成一种独特的森林内环境,才能维持内部所有物种的繁荣。研究者通过一种叫做“丰度共变化网络分析”的方法,发现肠道优势细菌的基因组可以分成类似热带雨林里功能集团的类群,他们称其为“基因组互作群”。研究者发现,在干预以后,含有双歧杆菌的一个基因组互作群成为优势菌,在它们的丰度升高的同时,含有产毒素细菌的基因互作群都开始降低丰度。研究者推测,这种含有双歧杆菌的基因组互作群对于维持干预以后形成的健康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具有热带雨林里“基石种”一样的重要作用。这种系统网络分析方法,把浩若繁星的肠道菌群分成十数种结构清晰的功能集团,为深入研究菌群和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这项研究表明,菌群结构失调可能在遗传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中都具有推动症状发展的作用。这项研究也提示,我们应该在菌株/基因组水平研究重要细菌之间的生态互作关系,寻找能够支撑健康肠道菌群结构的“基石种”。本研究的这些发现,可以在肠道菌群中找到新的药物和营养干预肥胖的靶标,对于改善遗传性肥胖患儿的生活质量,乃至控制全球肥胖症的流行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