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饮食调养 > 用医学看待便秘腹泻肠不适
用医学看待便秘腹泻肠不适
刘军连医生 http://m.39.net/disease/a_9376687.html
便秘、腹泻、腹痛、肠道不适......
白天难受,晚上缓解......
你是不是觉得这不是病
因为
最初的医生们也认为
这是心理问题
但随着病因的识别和诊断的改进
该疾病得以正名
————肠易激综合症(IBS)
肠易激综合症有哪些?
1、腹痛或腹部不适
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腹痛不会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极少有痛醒者。
2、腹泻
(1)、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
(2)、禁食72小时后症状消失;
(3)、夜间不出现,有别于器质性疾患;
(4)、部分患者可因进食诱;
(5)、患者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
4、腹胀
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
5、上胃肠道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
6、肠外症状
背痛、头痛、心悸、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什么人会得这个病?
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多于男性。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胃肠道动力紊乱
以腹泻为主的IBS患者呈肠道动力亢进的表现,小肠传输时间显著缩短,结肠动力指数和高幅推进性收缩的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提高。便秘型IBS则正好相反,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
2、内脏感觉异常
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
3、中枢感觉异常
研究表明,IBS患者其内脏疼痛的中枢通路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泻型IBS与便秘型IBS之间的大脑反应区也有所不同。
4、脑肠轴调节异常
IBS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及对肠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
5、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
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IBS的率大大增高,因此肠道急性感染被认为是诱发IBS的危险因素之肠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与IBS发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6、精神心理因素
常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异常。同时精神心理应激也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说明精神心理因素与IBS有密切的关系。
应该如何改善?
1、调整饮食
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并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摄取。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3、药物治疗
(1)解痉剂、通便剂、止泻剂、促动力剂、内脏止痛剂、抗精神病药等,遵医嘱。
(2)、微生态制剂能调整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生态平衡,适用于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的IBS患者。
1、针对便秘,增殖肠道有益菌,促进肠蠕动,快速改善;
2、针对腹泻、急性腹泻、肠不适、慢性腹泻,起到快速调节的效果;
3、针对腹胀、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也可缓解;
4、肠外症状的背痛、头痛、心悸、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需要按周期长期坚持食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陈晓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