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Cell重磅
Cell重磅
今天是第期日报。
Cell:生酮饮食改变肠道菌群,减少肠道Th17Cell[IF:36.]
①分析住院病人4周正常饮食+4周生酮饮食(KD)期间的粪便样本,发现KD明显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物,放线菌(及其中的双歧杆菌属)和厚壁菌减少、拟杆菌增多;②在小鼠中,KD和高脂饮食(HFD)对菌群组成有不同影响,KD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双歧杆菌的耗竭;③体外和小鼠试验显示,KD诱导产生的酮体部分驱动了菌群的变化,β-羟基丁酸能选择性的抑制双歧杆菌生长;④限菌小鼠试验表明,KD相关肠道菌群能减少促炎的肠道Th17细胞。
KetogenicDietsAltertheGutMicrobiomeResultinginDecreasedIntestinalTh17Cells05-20,doi:10./j.cell..04.
极低碳水高脂的生酮饮食(KD)是比高脂饮食(HFD)更极端的饮食模式,可用于干预特定疾病。KD可引起酮体生成,从而改变身体的能源类型,但人们并不清楚酮体如何影响宿主-菌群互作。《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PeterJ.Turnbaugh团队的研究,通过人体干预试验+小鼠模型试验,揭示了KD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机制,以及相关的免疫调节作用。他们发现,KD与HFD对肠道菌群的改变是有明显差异的。KD的独特性在于,其诱导生成的酮体能选择性的抑制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从而减少肠道固有层中有促炎作用的Th17细胞。这些发现强调了宿主与微生物间的化学对话,在介导饮食干预功效中的重要性。(
mildbreeze)香港中文大学团队:新冠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Gastroenterology[IF:19.]
①纳入15例新冠患者,分析住院期间的粪便宏基因组,并与6例普通肺炎和15例健康对照进行对比;②与健康人相比,新冠患者住院期间的粪便菌群中机会致病菌增多、有益微生物减少,这种菌群失调可持续至咽拭子转阴和呼吸道症状消退后;③疾病程度与基线时的粪芽孢菌属、多枝梭菌、哈氏梭菌丰度正相关,与普氏粪杆菌负相关;④能降低鼠肠道ACE2表达的Bacteroidesdorei、多形拟杆菌、马赛拟杆菌和卵形拟杆菌,与患者粪便新冠病毒的载量负相关。
AlterationsinGutMicrobiotaofPatientsWithCOVID-19DuringTimeofHospitalization05-19,doi:10./j.gastro..05.
新冠病毒能感染胃肠道,但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并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SiewC.Ng和PaulK.S.Chan与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疾病程度和粪便病毒载量的关联。这些发现提示,靶向调节肠道菌群或许是改善COVID-19的新思路。(
mildbreeze)“致病潜力”或可助力解开肠道生态系统的谜团(观点)TrendsinMicrobiology[IF:11.]
①致病共生菌指仅当宿主的特定遗传条件或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能够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共生菌;②实际上,致病共生菌的致病性也受到微生物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表现出益生功能,而益生菌也可能导致疾病;③未来应避免使用无统一标准且缺乏实验证据的“致病共生菌”一词,而开展更多针对因果关系的研究;④推荐使用“致病潜力”来评价人类共生菌可能的毒性,其值与个体接种感染后出现症状的概率成正例,且不受宿主-微生物关系变化的影响。
LabelorConcept–WhatIsaPathobiont?05-03,doi:10./j.tim..04.
致病共生菌是指仅导致疾病的共生菌。在目前菌群和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中,“致病共生菌”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肠道细菌的分类。但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标准,也缺乏严谨的因果关系证据和充分深入的机制研究作为应用这一定义的基础和依据。在发表于《TrendsinMicrobiology》的这篇评论文章中,作者系统地分析了“致病共生菌”这一定义的由来,在菌群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在研究和应用中体现出的不足。针对这些局限性,作者提出了“致病潜力”这一概念,用以定量反映细菌的致病能力。作者认为“致病潜力”可帮助我们了解复杂的肠道生态系统。(
潇洒小姐陈)人肠道M细胞的体外分化体系构建Gastroenterology[IF:19.]
①M细胞属于小肠派氏结的上皮细胞,负责调节粘膜免疫及肠腔抗原的捕获;②该研究鉴定出诱导分化M细胞的信号通路,并建立了一套稳固的可体外诱导M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案;③研究发现淋巴毒素和视黄酸两者结合可有效诱导GLP2+,但缺少顶端微绒毛的M细胞,NFkB通路可增加视黄酸的作用;④轮状病毒感染后,M细胞中STING、ISG等先天免疫抗病毒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并且抗病毒水平增强;⑤M细胞可来回在肠上皮屏障中内吞和转运肠粘膜相关病毒;
RetinoicAcidandLymphotoxinSignalingPromoteDifferentiationofHumanIntestinalMCells03-20,doi:10./j.gastro..03.
人肠道M细胞在调节粘膜免疫具有重要作用,但缺乏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构建出视黄酸和淋巴毒素联用诱导人肠道M细胞的体外分化系统,且分化的M细胞具有内吞和转运肠病毒的能力,为肠道免疫系统的研究增添新工具。(
爱的抉择)王晓艳、贾伟、陈天璐等:衰老中的大鼠肠道菌群、代谢组和免疫因子的变化与关联GEROSCIENCE[IF:6.]
①收集大鼠不同年龄段的回肠内容物及血清样本;②大鼠的血清代谢产物及回肠菌群组成随衰老过程均发生了显著改变;③血清代谢产物与菌群组成相关,如4-羟基脯氨酸、脯氨酸及赖氨酸的水平随衰老而降低,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Akk菌属等有益菌也随衰老而减少,两组之间呈正相关;④血清代谢产物与菌群功能相关,如氨基酸水平与脂代谢通路呈正相关;⑤鉴定了IL-10、IgA、IgM及IgG等免疫因子与特定肠道细菌及血清代谢产物间的关联。
Ag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