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新发现肠道菌群和细胞应激ldquo双

新发现肠道菌群和细胞应激ldquo双



以往,细数肠癌十大罪状,肥胖、烧烤、抽烟、喝酒脱不开干系。

肠癌的高发也迫使人们开始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避免自己“作”出了疾病。

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我们主动避开这些饮食错误,大肠癌也有可能通过其它意想不到的门路找上门。

近日,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结肠癌的触发因素时,意外发现,肠黏膜细胞的应激反应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共同驱动了结肠癌的发生!

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发现:激活作用转录因子ATF6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科学家惊讶发现,慢性炎症对于早期结肠癌的产生并没有明显影响。

这项发现是在小鼠与人体研究上共同得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胃肠病学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这项发现为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实,科学家一直试图从肠道微生物中觅得大肠癌发病的真正元凶,却始终不得其法。

此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肠道菌群失调确实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病机制。人体肠道中寄存着许多种类的微生物,即肠道菌群,它们维持着肠内环境的稳定。

如果肠道稳态遭到破坏,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某些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诱发结肠癌发生。

肠道菌群紊乱会诱发大肠癌发生,但这其中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一直没弄明白。直到转录因子ATF6的发现,解答了这个谜团。

我们知道,细胞处于不利环境或遇到有害刺激时,会产生防御或适应性反应,也就是细胞应激反应。ATF6作为内质网的关键应激蛋白,负责调节细胞的应激反应,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

在这项研究中,专家本来只想检验肠道微生物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却意外发现只有肠道微生物与细胞应激反应共同作用,才导致了肿瘤的发生,而且是在没有炎症反应的情况下。

研究人员对例结肠癌患者进行了监测,发现在ATF6水平显著升高的病例中,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升高,其中约10%的患者具有结肠癌再次复发的风险!

而且只要ATF6过度表达持续存在,细胞应激不停,结肠癌术后患者复发风险也会增加。

这也说明了,细胞应激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ATF6水平的升高,开启了结肠癌发生发展的路径。

(ATF6对于结肠癌影响的机制描述)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除细胞的应激反应外,肠道微生物也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使用了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在肠道无菌的小鼠中,通过ATF6途径调节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应激反应,研究人员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但是,一旦将肠道微生物移植回无菌小鼠体内,小鼠的结肠中就会形成肿瘤!这也证实了肠道微生物的确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

至此,研究团队找出了谜题的关键。只有肠道菌群和细胞应激的“双重夹击”,才使得结肠癌成功造访肠道。

这个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机制提供了新思路,ATF6蛋白可作为结肠癌高风险的诊断标志物,并且可作为预测早期治疗的参考。如果未来我们能够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多一些了解,微生物疗法或许也将成为结肠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不过,目前研究暂时停留在动物实验范围,研究仍需更多临床数据佐证,我们期待研究成果更加明朗化的那一天。

#往期阅读#

太丧的人,大脑容易变傻

长按扫码进入商城-肠道健康搬回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by/1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