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若干猜想

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若干猜想



故事从一个曾经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说起,S06E07有一幕,我们来看看直男科学家谢耳朵是如何安慰生气的女友的。

请你仔细回想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肚子饿的时候特别容易暴躁,但吃了点东西以后,你会觉得心情舒缓很多?这样的现象有没有理论依据呢?

年2月,CharlesSchmidt在《Nature》杂志中发表了一篇名为《ThinkingfromtheGut(中文翻译:用肠道思考)》的文章。他提出了一个重磅的观点:胃肠道的菌群所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够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而迷走神经连接大脑。肠道中的菌群可以直接与大脑相互交流!肠道菌群的这种“社会性”会影响人的性格,甚至肠道菌群失调会诱发人产生可逆的精神疾病,如自闭、抑郁等等。肠道,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消化器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人类的第二大脑。

该观点得到了很多动物模型实验的认可,爱尔兰科克大学神经学教授JohnCryan发现,植入双歧杆菌菌株从而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在焦虑和抑郁模型小鼠上的效果比西酞普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好[1];同时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微生物学家PremsylBercik和胃肠道学家StephenCollins领导的研究小组给无菌小鼠的肠内植入来自另一品系小鼠肠道的细菌后,“受体”小鼠就能表现出“供体”小鼠的某些生活习性,仿佛偷走了“供体“小鼠的部分灵魂一般[2]。

中医一直有“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基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甚至可以追述到《黄帝内经》。而从中医历史资料和临床实践评析可知,中医学的“心”包涵了现代医学的“脑”的部分功能,“小肠”包涵了肠道的部分功能,“心与小肠相表里”可视为“脑与肠”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大脑和小肠存在着某种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或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已经成为肠-脑轴的主要调节器,已经在人类的应激反应和各种精神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肠-脑轴中添加了一个新成员——菌群,构成了菌群-肠-脑轴。

鉴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出自己合理的猜想---改变肠道菌群内环境的药物,会不会改善人的精神疾病?

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有很多,通常比较直观的就是活菌胶囊,同时盐酸小檗碱、或杀灭肠道菌群的抗生素也可以影响肠道内环境。但想用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来改善人的精神分裂、抑郁、帕金森之类的精神疾病,似乎还有许多难题还未攻克---

精神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配比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配比如何进行比较?若患者没有胃肠道疾病,又如何让其或其家属接受此类药物治疗?

所幸在年,加州理工的PaulHPatterson教授申请了《COMPOSITIONSANDMETHODSCOMPRISINGBACTERIAFORIMPROVINGBEHAVIORINNEURODEVELOPMENTALDISORDERS(中文译:用于改善神经发育障碍和探索行为的细菌的组合物和方法)》的专利,并在次年获得4国专利局批准。此专利对“肠道内细菌配比与改善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探索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最后,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到底能不能治疗或改善人的精神疾病,目前看来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结果也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正是这种对未知的好奇,才促使人们不断地在科研道路上前进。希望会有后续进展的报道。

尽请期待......

参考文献:

[1]CryanJohnF,DinanTimothyG.Mind-alteringmicroorganisms:theimpactofthegutmicrobiotaonbrainandbehaviour.[J].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13(10).

[2]BercikPremysl,DenouEmmanuel,CollinsJosh,JacksonWendy,LuJun,JuryJennifer,DengYikang,BlennerhassettPatricia,MacriJoseph,McCoyKathyD,VerduElenaF,CollinsStephenM.Theintestinalmicrobiotaaffectcentrallevelsofbrain-derivedneurotropicfactorandbehaviorinmice.[J].Gastroenterology,,(2).

作者:孙张弛

编辑:沈琴芳

审核:马陈芳戴加乐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by/1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