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中国好声音丨儿童CD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及

中国好声音丨儿童CD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及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儿童克罗恩病患者的粪便菌群特征及其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期间的动态变化

文献来源:JCrohnsColitis.Feb28;12(3):-.

既往的观点和实践

克罗恩病(CD)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狭窄、瘘管和肛周病变,可能影响整个消化道并导致全身炎症症状。

CD在成人和儿童群体中都有发生,大量CD患者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被诊断出来。以往的报道显示,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CD发病/患病率较高。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东欧和亚洲地区CD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在免疫系统异常和遗传易感个体中,某些特定的环境因素可能诱发CD的发生。

过去十年,有关CD患者中肠道菌群变化(菌群失调)的报道不断增加。与健康人群相比,观察到CD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侵袭性共生菌增多,而保护性共生菌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之前几项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多种放线菌和变形杆菌的丰度增加,厚壁菌与拟杆菌的丰度显著降低。另一项研究显示,儿童IBD患者肠道中红蝽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微生物减少,瘤胃球菌和双歧杆菌的多样性低于健康儿童。

此外,针对未经治疗的新发病儿童CD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CD患儿肠杆菌科、梭杆菌科、巴氏杆菌科和韦荣氏球菌科微生物的丰度增加,而拟杆菌目、梭菌目和丹毒丝菌目微生物的丰度降低。

英夫利西单抗(IFX)是一种抗TNF-α单克隆抗体,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批准用于治疗儿童CD,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多年。临床试验表明,IFX在儿童CD患者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答率,显著改善儿童CD患者的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

之前一项纳入33名成年CD患者的研究显示,与维持长期缓解的患者相比,复发的CD患者肠道厚壁菌、普拉梭菌(F.prausnitzii)和拟杆菌的丰度降低,有助于预测IFX停药后1年内的复发风险。

面临的问题

尽管之前有很多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参与CD的发病机制,但肠道菌群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多大的作用,目前难以回答。

此外,关于CD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尤其是CD治疗过程中菌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目前仍不清楚。如果能找到某些特殊的菌种,与疾病状态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对揭示肠道微生物与CD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英夫利西单抗(IFX)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CD的治疗,但目前尚不清楚在IFX治疗期间,肠道微生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尽管IFX可以用于CD的诱导和维持治疗,但有研究显示,IFX停药后1年内的复发率高达42.6%。之前预测IFX应答的因素只是局限在临床特征或炎症标志物,评估肠道菌群在IFX治疗期间如何发生变化,可以为IFX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项研医院研究团队,通过收集儿童C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从而分析和比较粪便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并评估儿童CD患者粪便微生物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期间的动态变化。

研究发现,在IFX治疗之前,与健康对照相比儿童CD患者粪便菌群的组成特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较低、肠球菌增加、多种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的细菌的显著缺失(例如Anaerostipes属、布劳特氏菌属、粪球菌属、栖粪杆菌属、毛螺菌属、Odoribacter杆菌属、罗斯氏菌属、瘤胃球菌属和萨特氏菌属)。

此外,还观察到儿童CD患者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发生了改变。

7例儿童CD患者接受了定期IFX维持治疗,并在IFX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采集的粪便样本进行菌群检测。结果显示,IFX治疗后,CD患儿肠道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向着健康个体的状态转变。并在维持治疗期间保持稳定。

未观察到CD患儿在IFX治疗期间,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的细菌类群显著增加。但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多样性较高CD患儿,对于IFX的应答更加持续。

启示和影响

之前有学者提出,将IBD患者肠道菌群状态的改变,作为诊断、结局预测和治疗应答的生物标志物。这项研究评估了儿童CD患者中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特征,并分析了肠道菌群在IFX治疗期间的变化。

结果显示儿童CD患者肠道菌群表现为:生物多样性降低、菌群失调、粪便菌群的特定组成发生改变,尤其是与产生短链脂肪酸相关的菌种缺失。

CD患儿粪便中多种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缺失,这一现象尤为引人注目。这类细菌的一致性减少,可能会削弱CD患者调控炎症和修复上皮的能力。

多种短链脂肪酸来源于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例如乙酸酯、丁酸酯和丙酸酯等,是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且广泛参与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影响肠道转运、营养摄取、酸碱平衡和肠道微生物平衡。

尤为重要的是,短链脂肪酸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影响结肠调节T细胞的稳态,另一方面还对某些炎症因子均有调控作用。因此,产短链脂肪酸菌群的减少,可能会促进肠道菌群结构向促炎性菌群的方向转变,增加宿主炎症负荷并加重CD病情。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CD患儿粪便中肠球菌的高度富集。许多研究已证实,肠球菌属可以产生细菌毒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可造成肠道炎症和多种感染(如血液和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和腹膜炎)。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肠球菌是否在IBD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但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粪肠球菌可以在IL-10基因敲除的小鼠中诱发IBD。

这项研究还发现,英夫利西单抗(IFX)可以纠正儿童CD患者的菌群失调,IFX的疗效和持续治疗应答与某些特定细菌(产生短链脂肪酸)的丰度密切相关。但IFX无法使特定的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群多样性增加,提示即使已经达到持续缓解,但这些患者的抗炎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

英夫利西单抗(IFX)的价格较高,而且也存在着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确定IFX有效应答的预测因素,将为临床决策提供很大的帮助。这项研究通过对比IFX治疗后持续缓解和非持续应答CD患者的粪便微生物,发现IFX持续缓解与产短链脂肪酸细菌的增加呈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布劳特氏菌属、栖粪杆菌属、毛螺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等。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这项研究显示儿童CD患者呈现粪便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降低、机会性细菌增加、产短链脂肪酸细菌缺失的特征。

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前CD患者粪便中肠球菌属的超高丰度,提示其在CD的发病和炎症促进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IFX能够改善CD患儿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整体向健康状态转变。但IFX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多种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群的丰度,特别是在IFX非持续性应答的患者中。

这提示这些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对于IFX的治疗结局可能具有潜在影响。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Dr.C

IFX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by/1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