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预防 > 又有明星死于结肠癌,是时候关注这个不被重
又有明星死于结肠癌,是时候关注这个不被重
前段时间,电影《黑豹》的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Boseman)因结肠癌去世,年仅43岁。博斯曼,图片来源hollywoodreporter电影里的黑豹是一位超级英雄,只要穿上战甲就刀枪不入;现实中的博斯曼则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可能受到疾病的折磨。最近不少朋友讨论结肠癌的事儿,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方面。结肠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不是结肠癌(coloncancer)就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恶性癌变。我们平常说“小肠、大肠”,其实大肠可以细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个部分;结肠是其中最长的一段。结肠的位置,图片来源cancerquest.org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按照新发病例数计算还是按照死亡率进行排名,结肠癌都稳居前四。具体到我国来说,结肠癌的发病率连年升高,而且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高、东部沿海地区又比中西部内陆地区高。换句话说,居住在东部城市里的(比如北京)读者一定要对结肠癌有足够的重视。结肠癌是不治之症吗?当然不是如果把癌细胞比作一群坏人,那么,有两个找出它们的办法:一个是它们本身有多坏,二是它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对于前者,一般用分化程度表示;而对于后者,目前最常用的衡量方式是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看起来有点复杂,说穿了很好理解。T代表初始肿瘤的情况,它到哪里了——乖乖呆在结肠里面,还是已经到了结肠的肌肉层,甚至穿过结肠到达其他脏器?N代表淋巴结,附近的淋巴结能不能检测到癌细胞,能在多少个区域内检测到?M用来表示癌细胞有没有随着血液、淋巴转移到远处。结肠癌的分期,图片来源《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一)》根据这三方面的情况,可以把结肠癌分为四个阶段。I期和II期的患者绝大多数可以活五年以上(五年存活率约为90%),III期降到71%,IV期最严重,五年存活率也最低,只有14%。根据报道,博斯曼的结肠癌已经发展到IV期,平均每十个患者中只有一个能活到五年后。医院调查显示,新确诊的结肠癌患者中I期和II期大约占到四成,III期占34.6%,IV期占23.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结肠癌跟结肠癌是不一样的,第二,越早诊断,治疗的希望越大。结肠癌前期有什么典型表现吗?没有结肠癌的发生非常缓慢。一开始,只是结肠上皮轻微增生,随后发展为息肉,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变之后,才有可能变成恶性肿瘤。再加上结肠的感觉不那么敏锐,结肠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表现出排便改变,排便的次数增多或者不规律,粪便的形态不正常,有脓液或者粘液;也可以表现为腹部的不适,比如肚子痛,肚子里有肿块。到了晚期,会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贫血、消瘦等。所以,依靠症状不能早期检查出结肠癌。听说,西红柿可以预防结肠癌?关键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在结肠里,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称之为肠道菌群。有一种理论认为,结肠里的细菌需要膳食纤维作为营养,反过来说,如果吃的膳食纤维不够多,它们可能会闹脾气、破坏结肠上皮细胞。一旦结肠上皮被破坏,必须进行修补,即分裂、增殖新的细胞填补伤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就有可能产生癌变细胞。不过,这只是众多理论的一种。关于结肠癌的原因,还没有公认的说法。我们只知道,有几种因素绝对会影响到它:基因、年龄、烟草、酒精、体重、体力活动,以及个人的病史,比如有没有得过结肠息肉或其他癌症。因此,确定有用的预防措施,是戒烟、限制酒精,维持一个健康的体重,适度进行户外活动。至于膳食纤维的作用则有所争议,大规模调查显示,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降低结肠癌的风险,而临床对照试验显示,补充膳食纤维未必有什么用。这就回到我们常说的那句话:预防癌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整体的生活方式。以多吃点水果、蔬菜为契机,全面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反过来,烟照抽、酒照喝、一天到晚久坐不动,唯独多吃了点蔬菜,那么,意义非常有限。是不是最好每年都做一次肠镜?不必如此很多人虽然希望早诊断,却害怕肠镜。其实,现在的肠镜检查选择很多。可以只检查半侧的结肠(乙状结肠镜),大大缩短检查时间,也可以使用麻醉,全程都没有感觉。另外,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首先,判断自己算不算高危人群。前面说到,结肠癌跟几个因素有关,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父母、兄弟姐妹(即一级亲属)有没有得过结肠癌的,自己有没有得过结肠息肉,有没有出现排便方面的改变等等。结肠癌高危人群,图片来源《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其次,如果是高危人群,第一要进行大便隐血试验,就是检查一下大便里有没有肉眼看不到的血细胞,可以一年查一次,第二可以考虑多靶点粪便检测,粪便里边有一些脱落的肠道细胞,多靶点检测可以查看其中有没有癌细胞,从而判断患者的情况,可以一年查一次,也可以三年查一次,肠镜是最后的手段,可以5到10年用一次。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2):–.[2]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M/OL].人民卫生出版社,[–07-30].[3]佚名.ColorectalCancerPrevention(PDQ)PatientVersionNationalCancerInstitute[EB/OL](-11-05)[4]佚名.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二):2[J].中华消化杂志,,32(2):73-81.END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责编/Sirens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