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临床体现 > 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肝脏的可能机制潜在致病
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肝脏的可能机制潜在致病
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并不仅仅是出现肠道疾病,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酒精性肝病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与肠道的微生物平衡,即菌群失调有关。在年3月5-6日于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第5届肠道菌群健康世界峰会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ernadSchnabl教授研究组报告了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肝脏的可能机制。
在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中,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是原因之一,例如酒精性肝病患者可见小肠细菌数量过度增加。但同时,NAFLD或NASH患者同样存在肠道微生物的失衡,而且不仅仅是像菌群过度生长时那样出现单纯的细菌数量增加。如Schnabl教授所指出的,细菌组成的质量改变——大肠杆菌等潜在有害细菌数量增加,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种比例下降——同样重要。“这种类型的失调可诱导炎症,削弱肠道屏障,最终导致屏障被‘突破’,这些潜在的有害细菌及其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如脂多糖(LPS)穿过屏障,进入门静脉血流,抵达肝脏”。事实上,高脂饮食和长期酗酒都会破坏肠道屏障。
研究显示,在摄入高脂食物后,LPS等细菌代谢产物的水平升高。进入肝内的脂多糖可与TLR-4结合,活化肝内的多种细胞,诱导炎症、肝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肝脏瘢痕形成,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TLR-4与LPS的结合仅是炎症发生和诱导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动物实验提示,经过遗传修饰、不表达结合细菌产物的受体的小鼠不会发生肝脏疾病。临床上可通过抗生素减少细菌产物如LPS的转位。此外,通过摄入益生菌使菌群失调得以恢复,也是稳定肠道屏障的一个有效手段。有试验显示,乳酸杆菌可逆转肝硬化患者的菌群失调,降低LPS水平。但这些发现仍需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和完善。Schnabl教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继续研究,对与不同临床症状和肝脏疾病相关的各种肠道菌群组成类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开发个体化的肝病治疗策略。“携带不同微生物群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样会更有效。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我们的方向无误。”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怎样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