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肠菌群失调 > 疾病病因 >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观三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观三



01

这个系列,讲的是中医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路径:整体化、抽象化、模型化。

落实到具体面,即强调了人体能量的平衡性(整体化);关联症状间的特异性(抽象化);胃肠运动和功能的协同性(模型化)。

今天说最后一个。

什么叫协同?

协同,就是脾胃合作才有饭吃。

食物由口入胃,口空胃满;由胃入肠,胃空肠满;中医管这种空、满交替的协作过程,叫“虚实更替”。

微观上,食物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这个部位不但会“满”,而且会分泌大量消化液参与工作。

也就是说,消化道的运动和功能,都是“虚实更替”,从上到下,交错进行的。

中医是最擅长建立抽象化模型。

所以,从阴阳角度,可以建立“阴阳易位”模型。

消化道从头至尾,分别为太阴肺(口、咽、食道)——阳明胃(胃)——太阴脾(小肠)——阳明大肠(大肠、肛门)。

从虚实角度,可以建立“虚实交替”模型。

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促进下一段消化道的排空(虚);下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实),抑制上一段消化道的消化活动(虚)。这样,才能虚实交替的传递食物。

从顺序角度,可以建立“逆从”,或者说“升降”模型。

自上而下,排除糟粕叫“降”(消化活动);提取营养输送出去叫“升”(吸收活动),逆从升降不能乱。

这些模型有什么用?

这为你在思考消化道疾病的时候,提供了思维框架。太阴的问题,要兼顾阳明;去实的同时,要兼顾理虚;降逆的时候,要考虑升清。胃肠的问题,要成对研究,不能脱离模型。

来看看具体病例。

慢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伴胃肠功能紊乱

女,7岁,外感病后遗留慢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伴有长期、阵发的腹部疼痛(脐周),胀痛或隐痛皆有,常在用餐一半或傍晚时发作,约1小时,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矢气或腹泻后疼痛稍缓解。情绪紧张、剧烈运动或跑跳亦会诱发腹痛。平时体质偏弱,易受凉感冒,食欲不佳,身体消瘦,大便3-4日一行,便质偏干,腹部触诊平时腹壁肌柔软,缺乏底力,脐周两侧腹直肌细紧,腹主动脉搏动明显,加压按压腹部隐痛;发作时触诊腹部略胀满,拒按,曾急诊X线摄片,提示有少量小肠积气。多次因此就诊,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02

STEP1

定位:按照太阴阳明模型,定小肠(太阴脾)。

这里有个小常识,先说明一下。中医里面的“脾”,和现代医学中的脾脏,不是一个事物。后面再看到有人说脾胃问题,在中医里,指的都是胃肠道问题。

定位不难,孩子已经查出来导致腹痛的主因,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STEP2

定性:按照“虚实交替”模型,为虚实夹杂。

发作时腹胀腹痛拒按,是“实”;缓解期体质不佳,身体消瘦,营养不足,是“虚”。

STEP3

定协同对象:小肠(太阴脾)和大肠(阳明大肠)为主,症状集中在这一组对象上。

STEP4

定策略:虚实兼顾,攻补兼施。

同时治疗太阴脾+阳明大肠,以恢复协同运动和顺序为目标。

还记得上回讲的“数据库”和“特异性关联信息”么?这次又出现了。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论》条

我们把症状和数据库进行了确认,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用方了: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脾证的主方)

再加上帮助肠道排空的四磨汤(阳明大肠解痉剂、动力剂)

稍加修改,就可以应用了。

03

小结一下本节的观点。

“抓主证,找协同”,是中医师常用的诊疗手段。

消化道工作的协同性,决定了胃肠功能紊乱,绝大多数都有“此起彼伏、多点开花”的症状特性,医生要由表面症状,关联到模块,不能“按了葫芦起了瓢”。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把这一具有协同功能的脾胃模型,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不但是消化系统,中医把人体的所有生理现象,都总结出了协同的、模型化的经验。比如说“肝肺”协同模型、“心肾”协同模型等等。

有这样的模型在引导,你就很少会看到,一个中医在开方时,使用单味药。复方方剂中,药物频繁的成对出现,总是体现了中医兼顾人体生理功能相互协同合作的精神。哪怕是一味药,用有效成分提取物,和原生药物来比较,功效也是不同的。通过不同的炮制和使用方法,中医就将这味药物的不同功效,作出了区分;通过增减和合方使用,中医就体现出复杂、灵活、细腻的处理思路。

简希医话

灯下读书心中问道

简希医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jgr.com/jbby/12435.html